地域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魅力贵州>地域文化
彭波:桃源深处是土家
贵州文化网发表于:2023-03-28 23:53:20 来源: 贵州文化网作者:彭 波 点击: 评论: 0
□彭 波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的多样和地域的复杂使贵州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特征,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世代相袭,共生共荣,形成了“文化千岛”,连接成“民族长廊”。本书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贵州土家族居住地的瑰丽风光与土家族独特的民族风情。摄影家们试图通过镜头书写土家族的历史变革与其聚居地的自然、人文风貌,形成一部具有纪念意义的影像民族志。
在记忆中,我曾多次到访土家族聚居地进行摄影创作,那里的自然景色与民风民俗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土家族的主要聚居地横跨梵净山区及乌江、锦江流域一带,这片区域地形复杂、植被茂密,除土家族外,该地区散居汉、苗、侗、仡佬等其他各族人民,民族文化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梵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是世界自然遗产、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其自然风光集雄、奇、险、峻、秀于一身,风景如画。
土家族有着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在土家族聚居地,人们世代相传各类歌舞、曲艺习俗。山歌、情歌、劳动歌、哭嫁歌、孝歌,摆手舞、茅古斯舞、金钱杆舞、花灯舞、龙灯舞、炸龙舞、打镏子、傩堂戏、长号唢呐等民俗与艺术活动历史悠久,具有很高的民俗价值。在手工艺方面,土家族人至今保存完整的砖瓦窑罐制作工艺、蔡伦造纸术,并传承着书法、刺绣等艺术形式。这些工艺门类代代相继,可谓 “人类学的活化石”。

土家族聚居区的建筑制式与当地的日常风俗同样十分独特。当你走进土家村寨,会惊异于土家人独特的四合院式封火桶子、飞檐翘角的干栏式木楼以及阁楼高塔、风雨凉桥等特色民居建筑。而其日常起居、生产、饮食、服饰、节庆、婚姻、丧葬、礼仪、娱乐、信仰等方面的风俗习惯,也可谓种类繁多、风格独特。
然而,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原因,土家族聚居的黔东北地区一直以来属于贫困地区,一代又一代的土家人顽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动,生生不息。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土家族人发愤图强,自力更生,坚持不懈地改变落后面貌。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土家人坚定不移跟随党的旗帜,向贫困开战,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全力脱贫攻坚,使得土家族聚居地的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20年11月,贵州土家族聚居地区全部“脱贫摘帽”,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用实际行动谱写了又一个民族脱贫事业的光辉诗篇。
人民是时代的创造者,而摄影工作者的任务乃是记录人民的生活变化、书写人民的创造史诗。在此旗帜的带领下,省内外的70名摄影家(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29人,贵州省摄影家协会会员15人,各市、县摄影家协会会员24人,其他2人,绝大多数是土家族)树立并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从不同角度记录和讲述了贵州土家族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的故事,发挥了摄影为时代留影、为历史存证的作用,用镜头定格了多彩贵州的优美风貌、民风民情与历史变革,以优秀的摄影作品记录和讲述了这个时代贵州土家人的故事。
精神的力量是无形的,是强大而持久的。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作为民族学术研究团体,充分运用摄影艺术方式来记录、研究、存证、讲述贵州的民族故事,力求以此种方式对历史与现实进行影像呈现。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贵州省摄影家协会力图为摄影家们搭建一个讲述贵州故事的全新平台,组织贵州摄影人围绕国家和贵州省的重大主题、重点项目进行创作,用镜头定格多彩贵州的美好家园,以及记录和讲述这个时代贵州人民的故事。
在此谨祝土家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和各族人民一道,更加团结进步,繁荣昌盛!
(作者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贵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摄影系主任、贵州省摄影家协会主席)
统筹:刘禹涵
责编:刘岩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留言反馈|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