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魅力贵州>地域文化
即将消失的乡村
贵州文化网发表于:2023-04-06 21:07:13 来源: 贵州文化网作者:周静 点击: 评论: 0
高山,野径,流溪,荒村,牛羊……一个个鲜活的意象,一幅幅朦胧的剪影,构成了牛洞岩、桃子坪、观音山、芹菜坡、坝月坡美丽动人的景色。

读过《围城》的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而祖祖辈辈居住在牛洞岩、芹菜坡、桃子坪、坝月坡的山里人渴望出来,外面的人却又常常奔进大山里,在周末,在游兴正浓的时候。

阳春三月,我与十几个驴友,从江口县城出发,经牛洞岩、芹菜坡、桃子坪,最后从那云里雾里的双江办事处镇江村坝月坡下山,全程数十千米,历经七个多小时,再次领略了一回荒野旅途,其五味在心目中皆杂陈着。

1

在这个季节里,柳絮抽绿,草长莺飞。

3月26日是星期六,天空雾蒙蒙的,还下着小雨,我与万翼等驴友背着干粮,撑着雨伞,相约梵净山公园,冒雨徒步牛洞岩、芹菜坡、坝月坡。

徒步不稀奇,但冒雨前行,还是吸引了众多市民好奇的眼光。

一上路,牛洞岩长长的峡谷笼罩在漫天的浓雾里,高耸入云的两山绝壁,也只能看到半截,高高的山峰在雨雾里若隐若现。

过了牛洞峡谷口的几户农家乐和一座清真寺,峡谷变得越发狭窄起来,像一个深深的巷子,一眼望不到尽头。只能听见茂密的森林里、悬崖峭壁上各种动物碰撞到枝头的声响。那细小的瀑布碎片般时而飞纵而下,时而溅在伸出崖壁的树冠上,形成一个个雨帘,最后归于峡谷,汇成湍湍溪流,流入风光旖旎的锦江。

虽然有十余人,但在这雨雾天气里,在这幽深的峡谷中,我们还是感到有些阴森恐怖。

一直沿山谷走了一个多小时,我们不再继续沿沟谷前行,而拐上一条简易公路,才发现就在我们队伍前面不远处,居然还有一位背着背兜上山的老妪。紧赶几步与她闲聊,得知老人名叫廖芬芬,今年已65岁,就是牛洞岩上面桃子坪的村民。老人是前一天下山进城,当晚住在女儿家,今天才返家,爱好的女儿给她买了些好吃的,才使她背得大汗涔涔的。

老人说,从芹菜坡到县城有20多里,因为路远,山上的人不轻意上趟街,到县城赶回场得遇到必须进城才能办的事,像她这般大年纪,当天还回不到家,得到县城住上一晚。好在现在她家三个子女都已搬迁到城里,所以在城里不愁吃住之处。芹菜坡、桃子坪两个村落里,原来240多号人仅有廖芬芬夫妇与她的二伯子李志林夫妇4个人还住在山中。

2

从山谷爬上芹菜坡,又花了1个多小时。此时的天空已经放晴,雾气在渐渐散开,刚才还掩映在雾气中的山峦,变得如洗过一般清新。

这是一个已没有一个人在此居住的村落。几栋老旧的木屋疏疏拉拉地在山间树林中若隐若现。看见那房屋旁边几株正在怒放的李花,才让人感觉到这个村落还有一丝生气。

廖芬芬伸手朝李林一指,说:“那幢像要倒了的房屋就是我的娘家,桃子坪还要在更上面的山头上。”到了桃子坪,几声狗吠把驴友们的思绪拉得很远,那是廖芬芬家的狗在欢迎她凯旋归来了。廖芬芬67岁的老伴李志成和70岁的二哥李志林在山头放牛牧羊。驴友们挤进盛开的油菜花丛中竞相拍照。

廖芬芬家本有三个孩子,两子一女,女儿早嫁到山下县城,怕娶不到媳妇,她的大儿子李江平从16岁起就参军入伍,复员后已经是电信公司的一名员工了,小儿子也在城里做泥水工,都娶上了媳妇,养育了下一代。有了孙子辈,廖芬芬心里非常满意。村里绝大多数人都往城里奔了。前几年,江口县交通局给芹菜坡和桃子坪修通了简易公路,李志林家买了辆三轮车想跑点生意,没成想大儿子和小儿子都发生交通事故,二儿子和三儿子只好随大流,也进城务工建房。

“塘里蛤蟆塘里好,井里青蛙井里凉。”廖芬芬夫妇、李志林夫妇是留守这两个村落的最后四人,他们尽力不让曾经耕种了数十年的土地荒芜。这两个村落的消亡已为期不远,但是,从旅游的角度看,大山的灵性、水的柔情会成为城里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我们也希望有那么一天的到来。

3

这里,将会是又一个旅游景点吗?我们边走边想,又议论着。

迈入不惑之年的万翼是一个热心旅游事业的驴友,他恰好又在旅游部门工作,每年入秋之后,他都会组织一批批乡村游爱好者,在江口境内徒步旅行,探索适宜发展旅游的景点。

离开桃子坪,我们继续的前行,在牛洞岩峡谷一边的山上,穿山越林,道路变得更加荒芜,几乎无路可走。但是,即使前面是悬崖绝壁,我们也要去闯一闯。

穿越荒凉的峡谷,来到谷里,却见到生活了几个朝代的山里人开垦出来的良田。尽管已经荒芜,但是,那些田埂也清晰可见。山涧涓涓流水,哗哗作响,像是变化着的轻音乐,欢迎我们这些世外俗人的到来。

抬头望,山在云中,却见不到山顶。云围着山转,仿佛阿娜多姿的美丽少女在那白云中舞蹈。我们被她的那种容颜所吸引,也不管前面有没有路,就一个个使劲地往上攀爬,来到这叫不出名字的山的躯体之上。却见到了她全身长满了蕨菜。我们也不管路在何方,先采摘些蕨菜吧,好回家品尝一下纯天然的山珍。

正在随手采摘蕨菜的时候,大家有了新发现——野猪也在这里光顾过,满地的蕨根被它糟蹋的遍体鳞伤。但是,又想到古时候的山里人为了生存,他们也靠蕨根粉当主粮充饥。而如今,山里人都下山了,我们也得给野生动物留下一席生存的空间,维护生态平衡。人与自然才能和睦相处。这不知道名儿的山,姑且叫个“仙女峰”,可能比较确切些。就连同山野里的野猪也被她的容颜所陶醉,围绕她的身边生活着,守望着……

穿越了心目中的“仙女峰”,站在山腰,见远处那重峦叠嶂的山间,依稀可见的房舍在云里雾里漂浮着。如天上人家,不管凡间琐事。房前,一条小溪不知疲倦地流淌着,涓涓泉水从石头上飘然而下,发出“叮咚”之声。房后是高高的山峰。高大的树,浓厚的云缠在山上,像一条洁白的围裙。

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真的是一种享受,但是,山里人怎么就奔城里去了呢?也许印证了“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的话吧。

其实,不管山里人也好,城里人也罢。山水的灵魂永远存在,它的魅力都会吸引千千万万的民众赞叹。

走过叫郭家屋、坝月坡等几个村落。见山下的中国土家第一村云舍也在群山的包围中。我们仿佛站在天上,所有的美景尽收眼底。只是天色见晚,我们一行十几人依依不舍地下山,但是,那即将消失的村落将会成为热爱大自然的人们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山,仍然在静静地等着,泉水也在静悄悄地流淌着……


统筹:刘禹涵
责编:张珺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留言反馈|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投诉维权:924028811@qq.com 洽谈合作15086320111

黔ICP备12003314号-2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