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魅力贵州>地域文化
【多彩民族有多彩】探秘贵州仡佬族:薪火相传 发扬传统民俗文化
贵州文化网发表于:2023-09-06 16:33:53 来源:国际在线 作者:任丽君 点击: 评论: 0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任丽君):“今之仡佬者,古之土著矣。源贵州高原,涉西南中南;历濮僚诸称,定仡佬之名 ……”《仡佬赋》描写了仡佬族历史发展历程,字里行间蕴含古风古韵而又通俗易懂,从《仡佬赋》的字字句句中,可以看见仡佬族先贤的身影。

  9月4日,记者来到贵州省遵义市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通过观看一场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探秘仡佬族,感受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仡佬族傩戏 戏剧中的活化石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图片1

  仡佬族祭祀舞蹈傩戏“山王祈福”(摄影:任丽君)

  傩,古书解为驱鬼逐疫;傩舞是古代祭祀仪式中的一种舞蹈,傩戏是在傩舞的基础之上发展形成的一种戏剧形式,被称为“中国戏剧活化石”,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傩戏在人物的塑造上借助面具来烘托,即木雕面具和兽皮面具。脸谱造型注重人物刻画,根据不同的人物选取不同的兽皮。傩戏中也有傩技表演,如捧炽石、过火海、跺火砖、吞火吐火等特色技艺。

  仡佬族刺绣 一针绣到底

  仡佬族单针刺绣工艺精湛,多表现在服饰、手帕、背带、鞋垫等实用生活用品上。单针刺绣是一种在简单中求变化的刺绣形式,用料以红、蓝、绿为主色调,相互搭配,色彩艳丽。一般针法有十字绣、人字绣、个字绣等,较为复杂的有柳柳绣、虫虫绣等。在刺绣过程中可更换各种颜色的线,但不换针,一针绣到底。刺绣图案以“鸳鸯戏水”、“龙凤呈祥”、“福”字、“万”字及祥瑞花草纹等为主。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图片2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民间艺人黄贤梅(摄影:任丽君)

  今年60岁的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民间艺人黄贤梅自小随外婆学习仡佬族刺绣,掌握针法达80多种,“我没接受过美术类的培训,但从小自己喜欢画画,刺绣时也是我自己设计并创作图案,并将仡佬族传统文化作为创作源泉。我现在开办了三家手工工坊,非常欢迎学员来学习,希望能坚持学下去。”黄贤梅还擅长剪纸,并创造性地将二者相结合,形成剪绣。

  源于神话故事的仡佬族高台舞狮 动作极尽高、难、险、巧

  高台舞狮系仡佬族传统体育项目。因借助普通农家饭桌搭建高台,并于其上舞“狮”而得名。“高台”木桌,多取七张、九张或十二张,总高10余米。搭台方式分“宝塔式”与“一炷香”两种。其顶上一张均取倒立方式,作“踩斗”之用。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图片3

  “高台舞狮”表演(摄影:任丽君)

  高台舞狮起源于“目连救母”的神话故事,其表演者除四名配乐者外,有孙猴、和尚、雄狮(由二人顶戴用竹篾与彩布制作“狮皮”合扮)三个主要角色,并各以相应面具和服饰为特征。

  表演分地面和台上两部分,因表演者无任何保险设施,且动作极尽高、难、险、巧,目睹者无不叹为观止。如今的高台舞狮,已蜕去了昔日的神话色彩,基于高超的杂技技巧,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育人功能,而演化成了锤炼仡佬人意志体魄的特殊舞台,成为体现仡佬人精神世界的重要徽标。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图片4

  “高台舞狮”表演者,左为董继旭(摄影:任丽君)

  董氏“高台舞狮”第十二代传承人董继旭6岁学习高台舞狮,现已有近30年,董继旭告诉记者,仡佬族高台舞狮中的狮子叫“吼福狮子”,寓意吉祥,为人们祈福。“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技艺一定不能中断,为了能够把这项技艺不断传承下去,我们现在还去学校里推广,参加了一系列‘非遗进校园’活动,希望从小培养孩子们对传统高台舞狮的喜爱。”

务川酥食 仡佬族独特小吃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图片5

  务川酥食的制作(摄影:任丽君)

  酥食为务川仡佬族独特小吃,制作技艺精湛。其工艺流程大致包括:选糯米、泡米、炒米子、磨酥食面、做包芯、“扣”糖汁(白糖或蜂糖)、“挼”酥食面、“擦”酥食、“汽”酥食、包装等。其制作工艺讲究温度、湿度、火候,成品保存有一定的要求。制作酥食必须用特制的酥食印板,印板一般长40厘米,两面雕模子,其造型有鱼、鸟、猴子、蝴蝶、罗汉等,圆形的则有福、禄、寿、喜字样。务川酥食软甜可口、清香怡人、造型美观、寓意美好,为务川所特有。

  仡佬族传统婚嫁 仪式感拉满

  务川仡佬族传统婚嫁习俗长期以来一直在当地流传,为绝大部分仡佬人所掌握,一般以押礼先生来主持一场婚礼。仡佬族的婚嫁习俗是一项程序繁杂、礼制规范的民间礼仪活动。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图片6

  仡佬族传统婚嫁(摄影:任丽君)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图片7

  仡佬族传统婚嫁(供图)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图片8

  仡佬族传统婚嫁(摄影:任丽君)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图片9

  仡佬族传统婚嫁(摄影:任丽君)

  男方的程序为:提亲,交礼,发茶,装香,开庚,报期,迎娶。女方相应为:放话,盘媒,备嫁,哭嫁,发亲。举行“见拜”仪式时,妇女牵出新娘,与新郎拜天地,拜父母,接受父母的祝福、封赠。“见拜”时,有新娘不下跪、夫妻不对拜的习俗。

  仡佬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古老民族,不仅拥有自己本民族的文字,而且是最早倡导“和合”理念的民族。

  据了解,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是仡佬族的发祥地。现在的仡佬族主要分布在遵义市的务川、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安顺市平坝、普定县,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铜仁市石阡县,毕节市黔西县,少数散居于云南和广西,居住在贵州省的占全国仡佬族总人口97%以上。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留言反馈|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投诉维权:924028811@qq.com 洽谈合作15086320111

黔ICP备12003314号-2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