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网-铜仁频道 您的位置:首页>贵州文化网-铜仁频道
贵州铜仁:安居乐业幸福来
贵州文化网发表于:2022-12-30 21:59:49 来源:梵净云天 作者:李紫英 点击: 评论: 0

  冬日清晨,万山区旺家花园易地搬迁安置区,美得令人陶醉。

  太阳初升,东边天空一片红亮,远处仁山呈黛色,深深浅浅,纵横错落地排列在苍蓝天空里。马路宽阔平坦,连绵逶迤,将一片片楼房串联,白墙黛瓦,人似画中游。

  搬出穷乡,圆梦小康,这是铜仁几代山里人的唯一出路。

  “十三五”来,铜仁在全市建设144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将近30万名山区群众搬出大山,融入城镇、走向幸福。

  易地扶贫搬迁,是“挪穷窝”与“拔穷根”的治本之举。几年来,铜仁充分发挥高质量党建引领作用,坚持党建引领抓治理、抓就业、抓服务、抓文化,创建居安、业安、身安、心安“四安家园”,助推搬迁群众适应新家园、融入新生活、实现新梦想。

党建引领抓治理,探索“居安”新路径

  “家门口上班,孩子就近念书,不像以前在家务农要翻山越岭,外出打工又放心不下家里的家人,还能自己经营一家便利店……”杜松说,现在这里就是自己的家,住起来很安心。

旺家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两年多时间来,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夹石镇山羊村搬进碧江区响塘龙社区,杜松和家人开启“一步住上新房子、快步过上好日子”的幸福新生活。

  住有所居是实现居安的前提,但只有住所是远远不够的。为更好地服务好144个安置点近30万搬迁群众,铜仁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搬迁社区最基层,把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延伸到搬迁社区最末端,把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组织推进到搬迁社区最前沿,最大限度把党的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优势和治理效能,建立起“1+3+X”领导机制,和“党委领导+工青妇主体+其他组织力量、社会力量、市场力量参与”的组织构架,按跨区县、县城、集镇、村寨“四型”建立健全易地扶贫搬迁基层党建体系,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片区(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的组织链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群众安居乐业,离不开高效可靠的为民服务队伍建设。近年来,市县先后选派41名干部担任易地扶贫安置社区党组织书记,配备专职党务干部221人,选派常驻工作人员1005人,确保搬迁社区有人办事;各社区纷纷推行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治理模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区治理格局,统筹资金资源,按每年不低于5万元标准保障社区运转经费,每年不低于10万元标准保障社区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确保搬迁社区有钱办事。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铜仁还坚持通过“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在全市各个搬迁社区新建和改扩建配套学校(幼儿园)68所,配置医疗机构133个,新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站)48个,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党建引领抓就业,创新“业安”新模式

  “搬到城里来后,既可以在家门口就业,也可以自己创业,真是太方便了。”在万山区旺家花园,许平正忙着和姐妹们“织花造叶”。

旺家社区搬迁群众许平钩织的手工艺品。

  许平是2019年搬到旺家社区的一名搬迁群众,为照顾家中两个年幼的孩子,一直赋闲在家。一次偶然的机会,许平接触到毛线钩织的技巧,并在社区的支持下,开设了一间手工艺工作室,带动社区搬迁群众钩织手工艺品实现就业增收。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优先解决好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确保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是铜仁易地搬迁社区工作的中心环节。

铜仁各社区搭建的“党组织+就业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公司+群众务工”共享平台,使各移民社区就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通过资金倾斜、组织输出、就近就业、培训提升、公益岗位、创业带动、定向引才等“七个一批”政策解决搬迁户的就业问题;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市搬迁劳动力就业13.88万人、户均2.21人,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此外,莞铜协作、苏铜协作也为搬迁居民们解决了不少就业的“大问题”。面对持续蔓延的疫情,2022年6月,铜仁市人社局与东莞市人社局以“不裁员、少裁员,优先转岗安置和就地兜底保障”铜仁籍务工人员为主要内容,签订了《稳岗就业协议》,同时还借助苏州友好帮扶工作机制,参照东莞协议达成的8个方面合作事项,签订《苏州·铜仁劳务合作协议书(2022年—2025年)》,5000多名搬迁群众在东莞等地实现稳定就业。

党建引领抓服务,开启“身安”新生活

  “小孩每天放学后去哪里?城里车辆多路网多,万一走丢了怎么办?老人家没人照顾怎么办?”对大多数搬迁家庭来说,老人和小孩始终是他们搬到城里后需要考虑的问题。搬迁群众侯召华刚搬来时就因为这个问题睡不着觉。

  侯召华有两个女儿,都在安置点附近上小学。为了每天接女儿上下学,他不得不放弃工作。

  “女儿四点半左右就放学了,如果工作的话,四点半肯定还没下班,女儿回家没人管,学习也没人管,怎么还能安心工作。”侯召华说。

  为解决搬迁群众照顾老人小孩问题,铜仁市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在各安置点开设“四点半课堂”,聘请教师志愿者专门辅导学生学习,周末还开设舞蹈、书画、音乐等兴趣班,供学生免费学习,并开设日间照料中心,配备象棋、扑克、按摩椅、书法等设施,推动搬迁群众公平享受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

  树牢为民办事的政绩观念和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通过党建引领抓好医疗、教育、社保、物业、便民等公共服务,让搬迁群众搬得舒心、住得放心,是社区干部们的共同追求。为此,铜仁搬迁点的各社区干部们抓好党群、教育、卫生、社保和物业等基础性、关键性服务,为群众办好事,让孩子上好学,让群众就好医,给群众兜好底,让群众住好家。

铜仁市各社区通过“9+3”活动,优化学校布局,加强搬迁安置社区学校师资建设,配套学校334所,配备14206名优秀教师,确保搬迁群众子女就近能上好学;在全市范围内为144个安置点配备专技人员1896人,定期组织县级以上医院医务骨干到安置点开展巡回医疗,落实定点医疗机构“先诊疗、后付费”政策,安置点常住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率达100%,医疗服务实现全覆盖;全市统筹做好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转移接续,制定安置点殡葬服务惠民政策,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搬迁群众纳入社会救助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大力实施“红色物业”工程,构建“社区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的“四位一体”管理机制。江口梵瑞社区成立集体经济物业公司,开展“红色引领、黄色预警、绿色便民”行动,群众市民意识逐步提高,物业费缴纳率达98%。

  如今,在各个移民安置区,楼房、砖瓦院落星罗棋布,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孩子就近上学,看病也在住地社区,各居民点文化广场上,大爷大妈跳起了广场舞,宽阔笔直的柏油马路打通高质量脱贫“任督二脉”,穿行的车队将农副产品销往各地,搬迁移民拧成一股绳,铆足劲奔小康。

党建引领抓文化,共建“心安”新家园

  “我每天都到小区老年活动中心玩,那里有象棋、书法砚台、按摩椅、康复训练梯、电动轮椅等各类健身器材和娱乐设施,我还在这里交到了几个朋友,每天都过得很充实。”站在大龙大德新区老年活动中心门口,从德江县合兴镇搬来的徐作祥满心欢喜。

  徐作祥老人在新家园能够过得如此心安,得益于铜仁市各级各部门持续的服务供给。社区环境变好了,居民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变得旺盛起来。

铜仁坚持党建引领,加大对搬迁群众的文化浸润,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不断提升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依托道德讲堂、市民夜校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讲好勤劳致富的搬迁故事。

  同时,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常态化开展系列文明评选活动,激发群众文明内生动力,提升文明素养,建立文明激励机制,以“春晖励志超市”“文明储蓄所”等为载体,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广泛开展群众乐于、便于参与的群众性文艺及体育活动,建设安置点追梦书屋118个、心理咨询室59个,使搬迁群众的归属感不断增强,让搬迁群众在安居乐业中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大环境下,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既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必然要求,更是真正推动易地搬迁户融入地方生产生活、实现长久脱贫致富的现实要求。在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们的共同努力下,铜仁各易地搬迁社区实现了从“各自为战”到“共同奋战”,从“单一服务”到“组团服务”,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从“条块治理”到“协防共治”,从“背井离乡”到“睦邻友好”的,“居安、业安、身安、心安”新时代“四安家园”新飞跃,搬迁居民们安居乐业的新生活,也变得更有盼头,更有未来。

  千年梦想,今朝梦圆!曾经他乡,如今家乡。

  新增的公交路线、社区服务、乡愁馆,周边的电子厂、服装厂、玩具厂……而今,搬迁点的群众正享受着新生活和新机遇带给他们的崭新人生,携手走好共同富裕之路。(李紫英)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留言反馈|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投诉维权:924028811@qq.com 洽谈合作15086320111

黔ICP备12003314号-2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