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从贵州省林业局获悉,为繁荣我省生态文化,加快推动自然教育工作,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充分发挥各类自然保护地社会功能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工作的通知》精神及贵州省林业局《关于开展2022年自然教育基地申报工作的通知》要求,经各基地申报、市州推荐和专家评审,省林业局同意贵州省林业产业联合会、贵州省林学会及贵州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对贵州省2022年10家“省级自然教育基地”予以授牌。
贵州省地质博物馆自然教育基地。
本次授牌的10家“省级自然教育基地”分别是:贵州省地质博物馆自然教育基地、贵州省国有龙里林场自然教育基地、贵州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基地、贵州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教育基地、贵州花溪壹簇世界花园自然教育基地、贵州安顺牛蹄关自然教育基地、贵州施秉都市森林自然教育基地、贵州水城玉舍国有林场自然教育基地、贵州汇川梦润自然教育基地、贵州息烽南山驿站自然教育基地。
据了解,自然教育又被称为森林教育,最早在1986年由德国森林基金会首次提出“森林体验教育”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起,德国、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等国家通过立法、开设森林学校、建立森林教育机构等模式,以国家公园为森林教育开展主要场所,从儿童时期开始培养,逐步发展成为较完善的森林教育体系。我国的自然教育主要从科普教育基地发展而来,贵州是我国最早开展自然教育的省份之一,最初开展形式主要是以自然保护区、博物馆为主体的科普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自然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发展势头良好。2018年,贵州省林业局引进德国森林教育理念,在贵阳市长坡岭国有林场建成了以宣传森林教育理念,传播森林教育方式的贵州省第一所森林体验教育中心,为我省自然教育发展和推广提供借鉴模板。几年来,全省多个具备条件的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和科普场馆先后建立了自然教育基地及场所,为全省自然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加上此次授牌的基地,全省共建有省级自然教育基地20个,已研发设计课程50余项。
2020年,全国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印发《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方案》,提出将加快推动自然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逐步把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融入中小学校教育。下一步,贵州还将继续发挥良好生态环境的优势,不断强化基地建设、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将自然教育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助力全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
原标题:《贵州10家单位获“省级自然教育基地”称号 贵州安顺牛蹄关自然教育基地上榜!》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