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青山绿水 多彩贵州更加多姿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1-04 10:22:34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 点击: 评论:0

 

 
图片
2022年11月19日,贵阳市花溪区、遵义市余庆县入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与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之后,六盘水市、铜仁市、黔南州跻身“国家森林城市”。近日,毕节入选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
2022年,贵州生态成绩单不断被刷新,喜讯连连。从一只小小的分类垃圾桶身上,或从一艘湿地公园的小船上,再或从一只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的脚边,我们都能看见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缩影。天越来越蓝,山越来越绿,水越来越清。生态两字,深度改变着贵州。
过去一年,我省大力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以守护绿水青山的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贵州篇章提供了生态环境保障。新的一年,贵州将继续奋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把绿色生态理念贯穿高质量发展方方面面,全力以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试验区”向“先行区”提升
望着门前茂盛的牧草,关岭牛养殖大户伍海南说,“有了这张保单,我再也不担心皇竹草受灾,养牛就更有信心了。”
伍海南说的正是2022年10月,全省第一张在关岭自治县生效的草原保险单,这张保单为关岭15870亩草原提供952万元的损失风险保障。作为贵州人工草原面积最大的县之一,关岭在草原生态保护和石漠化治理上的有益尝试,成为贵州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支撑。
2016年,贵州被列为全国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2022年初,新国发2号文件又赋予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战略定位。从“试验区”向“先行区”提升,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意味着要用更高目标、更严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
图片
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晨韵。王茂祥 摄 (贵州图片库发)
2022年11月17日,《贵州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公布,能源、工业、城乡建设、减污降碳等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已基本完成,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四梁八柱逐步建立。
贵州省发改委环资处处长王代良表示,2022年以来,我省多部门联合颁布多项条例,印发“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方案,修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实施细则,进一步为我省绿色发展提供制度和法治保障。
“含绿量”向“含金量”转化
眼下,候鸟越冬地草海又热闹起来,在草海北坡公园,四季皆绿的灌木和地被植物,在城市和草海间形成一道绿色屏障,这是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的一个子项目。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困扰草海多年的水源污染、水域缩小、物种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得到遏制和解决。
图片
黑颈鹤在草海越冬。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阳 摄
近日,草海所属的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双双被列入“中国山水工程”,入选联合国首批十大“世界生态恢复旗舰项目”。
数据显示,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开展5年来,共完成生态修复面积65.32万亩。2022年,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累计修复面积6.98万亩。
从“含绿量”向“含金量”转化。贵州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省森林覆盖率达62.12%,5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绿色经济占比达45%,预计2025年将提高到50%。同时,贵州还将以划定“三区三线”为抓手,继续推进全省国土空间格局优化和谐。
“出新绩”向“现代化”推进
“现在贵州的生态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天越来越蓝了,水越来越清了,生活在贵州,心情十分愉悦。”来黔工作10年的“贵漂”张勇峰,常说自己是贵州生态的见证者。
2022年4月24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布“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的通知》,其中我省贵阳市、安顺市入选全国“无废城市”建设单位。
图片
贵阳市花溪区黄金大道。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尚宇杰 摄
“无废城市”建设是我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行为的成功探索,也是我省坚定不移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从“出新绩”向“现代化”推进的生动实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贵州作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力争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党委书记陈程表示,我省将围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经济高质量、生态高颜值、生活高品质,奋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
【审核:省林业局办公室  来源:贵州日报】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