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艺术赋能多彩贵州——与当代艺术家“艺起游贵州”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3-01-10 19:27:31 来源:贵州文化网 作者: 点击: 评论:0

          艺术家走进贵州,黔文化扬帆世界。2022年,受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的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艺术家,通过线下采风、线上互动的方式,共同参与了一场“艺起游贵州”文化盛宴。

活动期间,艺术家一行走进了贵州贵阳市、遵义市、铜仁市、六盘水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地参观采风,深度调研,在贵州的城镇乡村、青山绿水之间找寻中华文明的精神脉络与艺术图腾。

油画艺术家由金(右一),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曾在香港、首尔、日内瓦、北京、迈阿密、台湾等地举办个展及联展。

由金:感受山间古朴之美和当代艺术的激情碰撞

贵州六盘水市梅花山因山体围合形似梅花而得名,气候凉爽宜人,风景如画。油画家由金与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殷秀梅在这里感受山泽草木的气息,还遇见了一群正在艺术创作的当地农民。“水城农民画深受民间艺术表达形式的影响,它将一部分华夏民族的审美文化都呈现在观众的面前”,由金对于这种古朴自然、色彩强烈的艺术形式倍感亲切,大胆的用色与他的创作风格不谋而合。对他而言,不同画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交融,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使得艺术的创作可能会多维度、多角度的去思考问题。

郑路(左一):雕塑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研究生。2005年获得L.V.M.H.青年艺术家大赛奖学金,在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学习。曾在北京、上海、香港、台北、纽约、新加坡等地举办个展及联展。

郑路:探索岁月沉淀之美 与壮阔天地对话

在赤水市,雕塑家郑路,与唱作音乐人陈粒、歌手程响一起感受绝妙的自然风光。出发前,郑路一直在思考艺术作品和公众之间的关系,赤水的茂林竹海、瀑布飞溅、蜿蜒溶洞都给了他难得和壮阔自然直接对话的机会。“有一个词叫鬼斧神工,用在贵州这里最为合适。伟大的地理,自有自己的逻辑和个性,任何人类创造的艺术,在它面前都是逊色的。”贵州锦绣山水的精神洗礼,对郑路未来的创作有很大启发,“我的探索之路是艺术,是大自然的参照和给予,人类的探险无穷无尽,人类的艺术也永无止境”。

任哲(中):雕塑艺术家,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Adidas全球合作联名艺术家。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单位以及企业、海内外知名人士收藏。

任哲:体会自然纯净之美 用当代艺术与龙共舞

巍巍梵净山,海拔2000多米,耸立在贵州省铜仁市,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世界自然遗产,这里的灵山秀水可是净化心灵的好去处。在登山途中,雕塑家任哲充分领略了梵净山的魅力,登顶后,更是为眼前神奇的景象惊叹:“到了山顶我觉得一览众山小,和天、和自然离得更近了。这其实也是一个自己的内心和自然之间对话的过程”。在石阡县,任哲还与当地仡佬族民间艺术传承人舞起贵州独有的“毛龙”,当地人对自己文化的熟悉和热爱深深感染到任哲,“毛龙文化承载了全村美好祝愿的民俗,我希望真的可以一直传承下去”。

孙浩(左一):水墨艺术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任教于北京印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曾在北京、香港、圣保罗、悉尼等地举办个展及联展。

孙浩:在贵州山水中 看见技艺传承之美

贵州镇远,一座拥有两千年历史的古城,随处可见的灰瓦青砖深藏着悠悠岁月的记忆。每年,这里都举行祭龙仪式,古老的风俗,让注重传统文化表达的水墨艺术家孙浩很感兴趣。著名歌唱家蔡国庆也加入到孙浩的采风之旅中,他们和老匠人交流雕龙技艺,与当地民众来一场激动人心的龙舟比赛。传承千年的龙文化,在今天的贵州依旧迸发着无尽活力,蕴藏在民族艺术中的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给了孙浩的艺术创作以极大启发。“龙一直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它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它是灵魂中的精气神,就这些而言,我们的创作是相通的。”

夏航:雕塑艺术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硕士学位。瑞士高端手表品牌MB&F联名合作艺术家、瑞士KWC联名合作艺术家、北汽电动汽车联名合作艺术家。

夏航:行走发现城市多元之美

贵阳青岩古镇,位于贵阳市花溪区,是明清两代军事重镇。雕塑家夏航,行走于古道,享受古镇的平静,欣赏风情民俗,触摸周围的沧桑痕迹。艺术是个人所有情感的真实写照,苗族银饰,还有香气扑鼻的各类小吃,这些带有市井气息的多元之美,都让喜爱行走和品尝美食的夏航产生深深的共鸣,“在青岩古镇,无论当代与传统相遇,自然与人文相遇,都是行走与寻找的意义,寻找中会有收获,也会有失望,我认为这都是最好的答案。”

五位艺术家,五条精彩纷呈的艺术旅途。穿越贵州的高山青翠,领略自然的勃勃生机;一路看见天地的磅礴,收获艺术的灵感。文旅艺术纪录片《艺起游贵州》正在热播,与五位当代艺术家一起出发,用脚步去丈量世界,用心灵去感知贵州!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