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本期《贵商》杂志 ▏贵州上市公司披露半年预报 新能源赛道景气度高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2-08-19 22:01:13 来源:天眼新闻 作者:冯艳 点击: 评论:0

 

↑↑↑点击阅读《贵商》杂志2022年04期总030期

本文首刊于《贵商》杂志2022年04期总30期

当前,A股贵州上市公司纷纷披露上半年业绩预告,中伟股份、振华新材、红星发展受益于新能源赛道景气度高,上半年净利润增幅亮眼,其中,振华新材半年净利预增330.29%—363.39%,今年第一、二季度盈利能力大幅提升。

新能源行业需求向好  中伟股份半年净利预增33.23%—39.38%

中伟股份7月13日晚发布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公司预计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5亿元—6.8亿元,同比增长33.23%—39.38%;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4.7亿元—5亿元,同比增长10.34%—17.38%。

对于业绩变动原因,公司称,报告期内受益于新能源行业终端需求向好,产业链供需有效增强。2022年1—6月,公司三元前驱体和四氧化三钴合计销售量超过10万吨。报告期内,公司产能持续释放,精益管理持续增效,叠加产品、客户结构持续优化,产业一体化比例逐步提高,共同推动公司业绩持续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中伟股份与特斯拉签订《长期供货合同》,据合同约定,公司将在2023年1月至2025年12月期间向特斯拉供应电池材料三元前驱体产品。

公司表示,特斯拉为全球领先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合同的签订强化了公司与特斯拉之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符合公司和股东的利益,预计对公司相关年度的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此外,中伟股份与瑞浦兰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于7月25日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伟股份将协同其下属企业,充分发挥在锂电池三元前驱体、磷酸铁材料方面的技术、产能优势,为瑞浦兰钧及其下属企业原材料组织和供应提供保障。双方将在产品供销、加工方面进行长期稳定合作,力求月度均衡购销,预计2022年—2030年,双方将实现三元前驱体、磷酸铁产品的采销总量80万吨—100万吨。双方一致同意在锂镍钴、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等新能源产业链开展全面合作,从资本、管理、产业等方面配置资源,加强协同,共同完善产业链条,降低镍、钴原材料成本,提升核心竞争力。

搭乘新能源“东风” 振华新材半年净利预增330.29%—363.39%

受益新能源产业链,锂电材料生产商振华新材盈利能力维持高位。

7月21日,贵州振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披露的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22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5—7亿元,同比增长330.29%—363.39%。

据一季报,振华新材一季度净利润为3.42亿元,这意味着公司二季度实现的净利润达到了3.08亿元—3.58亿元,仍然维持着较高水平。

随着电动化汽车浪潮的到来,带动了下游客户对正极材料产生旺盛需求,振华新材去年实现营收首次突破50亿元、同比增长超4倍。其中,公司的正极材料销量及收入实现同比大幅增长,相较2020年实现扭亏为盈。

截至7月末,二级市场来看,振华新材的市值一路高歌猛进,当前股价较2021年的低点涨幅逾100%,市场给出了逾50倍的动态市盈率。

对于业绩增长原因,振华新材表示,2022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市场快速增长,公司下游客户对正极材料需求旺盛,随着义龙二期项目产能的释放,本期产品销量同比增长较快。同时2022年上半年上游主要原材料市场价格高企,带动公司正极材料销售价格相应提升。

资料显示,振华新材成立于2004年4月,于2021年登陆上交所科创板,公司产品覆盖全面,涵盖三元正极材料、钴酸锂和复合三元正极材料。自成立以来,振华新材即深耕单晶三元技术路线,于2009年推出首代5系单晶三元正极,2018年推出6系中高镍、8系高镍单晶三元产品。

据了解,振华新材的主营产品正极材料是电池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正极材料的发展也较大程度上推动或制约着电池行业的发展,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关键。

分产品来看,其核心产品NCM三元正极材料2021年产销量分别为3.31万吨、3.30万吨,同比增长380.22%、305.78%。值得一提的是,单晶三元材料由于技术壁垒较高,目前国内能够规模化生产的企业较少,行业集中度较高。

根据鑫椤锂电统计,2021年1—11月国内单晶三元材料CR3(业务规模前三名的公司所占市场份额)为60%,CR5高达80%。振华新材凭借其研发的中高镍低钴一次颗粒大单晶材料合成技术、高镍一次颗粒大单晶材料合成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以26%的市场份额位居榜首。

成本方面,振华新材通过参股红星电子布局废旧锂离子电池及正极材料回收业务,为公司提供三元前驱体和电池所需元素材料。公司2021年单吨毛利为2.34万元/吨,同比增长249%,产品竞争力提升和成本优化后有望进一步提升。

主要产品价格上涨  红星发展半年净利预增157.81%到216.74%

红星发展7月12日晚间发布业绩预增公告,公司预计2022年半年度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17500万元到21500万元,同比增加157.81%到216.74%。

公司上半年业绩预增的主要原因,一是2022年上半年延续2021年下游市场需求平稳状态,公司主要产品碳酸钡、高纯碳酸钡、碳酸锶、电解二氧化锰、高纯硫酸锰、硫磺、硫脲、电池级碳酸锂等产品销售价格同比增加,增加了公司销售收入及利润。二是公司发挥综合优势,加大产品销售和市场开发力度,部分产品高纯碳酸钡、碳酸锶、高纯碳酸锶销售量上涨导致公司及子公司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实现增长。三是受汇率变动影响,本期汇兑收益同比增加,公司利润同比增长。

尤其是近期,埃隆·马斯克在特斯拉柏林工厂开幕式上透露,特斯拉正在研究新的电池化学物质。在此背景下,红星发展等多个锰概念股被资金瞄上。

红星发展主要业务是钡盐、锶盐和锰系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中,锰系产品主要包括电解二氧化锰和高纯硫酸锰。用途方面,电解二氧化锰产品主要用于一次电池和锰酸锂正极材料,高纯硫酸锰主要用于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前驱体)材料。

太平洋证券发表研报分析称,未来高纯硫酸锰需求前景看好,无论是三元前驱体还是未来的磷酸锰铁锂、钠电池的锰基高锰普鲁士白和固态电池的镍锰二元等,高纯硫酸锰都是必须的锰源材料。据预测,至2040年,锰需求将增长80倍,其中70%来自高纯硫酸锰,30%为高纯电解锰。

据红星发展证券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公司的高纯硫酸锰实际产能为1800吨/月,电解二氧化锰产能为3万吨/年。公司半年报显示,其子公司大龙锰业扩建3万吨/年动力电池专用硫酸锰项目已经投入试运行,但尚未实现满负荷生产。此外,电池级碳酸锂产能6000吨/年,目前实际产量为200—300吨/月。

磷矿石价格飙涨  川恒股份半年净利预增254.08%

川恒股份7月29日晚发布2022年半年度报告,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5.87亿元,同比增长57.7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71亿元,同比增长254.08%。对于营业收入的增长,公司称主要系产品销售单价上升及新增磷酸销售收入。

磷矿石开采板块,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控股子公司福麟矿业已持有小坝磷矿采矿权、新桥磷矿山采矿权、鸡公岭磷矿采矿权三个采矿权,报告期内,公司控股子公司福麟矿业自产磷矿石除主要保障公司正常生产使用以外,部分外销。报告期磷矿石的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105.73%。

磷化工产品板块,报告期内,公司夯实现有磷化工产品生产经营业务,积极推进广西鹏越磷资源精深加工项目及恒轩新能源10万吨/年磷酸铁项目建设,逐步推进公司向新能源行业转型,不断延伸磷化工产业链。报告期内,磷化工产品营业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52.92%。

磷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据,国内受湖北、贵州、四川等磷矿资源大省打击非法开采、强化保护不可再生资源等政策影响,磷矿石增产有限。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22年1—5月全国磷矿石产量4077.1万吨,同比增长1.8%;5月磷矿石产量892.90万吨,同比下降2.51%。受农化需求增长及供给侧波动影响,磷矿石价格持续上涨。

数据显示,磷矿石价格从2021年初开始逐步走强,2021年磷矿石价格由374元/吨涨至645元/吨,涨幅达72.46%。截至7月17日,我国30%品位磷矿石主流地区参考均价在1083.33元/吨附近,同比上涨41.92%,年内上涨近60%。

此外,在各家半年成绩单中,记者注意到,7月21日贵州茅台晚间发布了2022年上半年主要经营数据。经茅台初步核算,2022年上半年,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总收入594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17%;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97亿元左右,同比增长约20%。

在产品方面,贵州茅台披露上半年茅台酒营业收入约499亿元,系列酒营业收入约75亿元。据此计算,茅台酒上半年营收增速约16%,二季度增速约15%(单季营收约210亿元);系列酒上半年增速约24%,二季度增速约19%(单季营收约41亿元)。

在全国疫情反复的二季度行业淡季,贵州茅台仍然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增长,展现了作为白酒龙头的业绩韧性。

来源 中国证券报 东方财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冯艳

编辑 刘振梁

二审 刘林艳

三审 胡燕妮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