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松桃长兴堡镇:打好“强村富民”组合拳 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2-08-21 01:24:15 来源:铜仁网 作者:胡伟 刘文昌 点击: 评论:0

 今年以来,松桃自治县长兴堡镇坚持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服务三农、保本微利”为服务宗旨,组建强村富民公司,打好“强村、富民”组合拳,扎实推进组织、生态、人才、文化、产业五大乡村振兴战略,取得阶段性成效。

党建引领,让基层组织强起来

建好发展基地。以“党建引领、党员示范”为目标,将组织建设贯穿强村富民公司发展始终,坚持共建、共用、共享原则,坚持一室多用,打造强村富民公司阵地,并成立党支部。目前,强村富民公司正式挂牌并进驻办公。办公场地总建筑面积223平米。

建好管理队伍。选聘讲政治、讲党性、善管理的村干部担任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公司“三重一大”事项,实行支部委员会或支部党员大会讨论表决通过,推动强村富民公司运转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目前,拥有12名工作人员并全是党员。

建好宣传队伍。建立健全业务奖励激励机制,发展村干部、党员成为公司的业务员、宣传员、销售员,通过激励方式增加村干部待遇,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当前,全镇发展业务员、宣传员、销售员200余人。

三农服务,让群众腰包鼓起来

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由村支“两委”牵头,以村里工艺传承人为技术指导,成立松桃长兴白底油炸豆腐加工有限公司,进行规模生产,做大做强传统特色小吃“白底特色油炸豆腐”。目前,盘活老旧厂房,投资100万元建设加工厂,预计年收入200万元,带动20余人就业,产生的利益按平台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进行分配,其中10%利益由平台公司所有,10%利益由村集体所有,80%利益收入分红给全村农户(脱贫户、低保户)。发挥区位优势发展种植业。坚持因地制宜,依托该镇特有的资源优势发展种植业,带动群众就业,实现增收致富。目前,种植大豆3000亩,油菜6700亩,黄金蜜李500亩、茶叶520亩、特色辣椒200亩。强化“政银企”合作。切实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问题,积极拓展金融服务业,主动对接贵州银行,为农户建房、发展产业、自主创业贷款争取到授信30万元贷款低利息优惠。目前已与贵州银行松桃支行签订“政银企”战略合作协议,在长兴设立金融服务站为群众办理存、贷款业务,有效打通金融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人才培养,让乡土人才聚起来

挖掘乡土人才。积极发动村支两委、驻村干部、一村一大力量对农村乡土人才进行摸排,按照建筑类、农业类、养殖类等登记在册,分领域建立优秀人才信息库,实行跟踪培养和管理服务,动态掌握各行各业的乡土人才情况,并纳入村干部后备人才库。目前,公司建立248人基础实用型人才库,涉及木工、瓦工、电工、建筑工等工种。

提升专业技能。围绕农业产业、建筑行业、手工业等行业人才,邀请专家开展技能培训,加大培育、培训力度,颁发相应资质证书,实行“带证上岗”,将他们培养成为一批能力出众带头人,为家乡发展作出贡献,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目前,已开展3次培训,培训250人次。

主动促进就业。组建建筑工程队,主要承接农村建房、基础设施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市政项目等工程,为本土人才提供就近就业机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目前,带动248人就业,盈利20万元。

移风易俗,让群众思想富起来

强化移风易俗。公司以农村红白喜事务为出发点,将松桃秀松红白喜事服务有限公司吸纳为子公司,以“便民、利民、助民”宗旨,为村民提供24小时“一站式”服务。同时推出合理的服务套餐,降低宴席成本、减少铺张浪费。比如农户购买一次宴席所需食材,需要安排专人到多家门店购买,红白喜事服务公司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食材清单,按单配齐,一次性送货上门,方便快捷、价格合理、服务周到。

健全村规民约。公司协助各村修改完善《村规民约》,限定送礼额度和农村酒席天数及规模。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设立红白喜事集中办理点,破除丧葬陋习,树立殡葬新风,推广与保护耕地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殡葬习惯,倡导文明新风尚。目前,在该镇寨云村进行试点,全面推行移风易俗,有效整治农村婚丧大操大办、高额彩礼、铺张浪费、厚葬薄养等不良习俗。

乡村治理,让人居环境靓起来

加强环境整治。公司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为目标,承接集镇和九龙新村环卫保洁业务,制定整治方案,致力于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和解决集镇区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下重拳、出实招,有效改善集镇容貌和秩序。

加强建房规范。切实解决农户自建房施工无资质、安全无保障、质量不保证等问题。强村富民公司推出为群众建房业务,统一提供房屋图片,让设计更合理;统一为施工队购买保险,让施工安全有保障;统一组织有施工资质队伍,让工程质量更有保障。目前,共对接农户自建房25户,签订建房协议5户,正在施工1户。(胡伟  刘文昌)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