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网讯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近日,在剑河县太拥镇昂英村生态稻蛙养殖基地,连片的稻田里,一只只活泼乱跳的小石蛙正在觅食,长势一派喜人。
“昂英村地势平坦、生态环境好,水质优良且水源丰富,非常适合发展‘稻+蛙’的立体农业。”田坎上,该村党支部书记陆文捧起几只小石蛙介绍说,为发展绿色生态富民产业,昂英村今年引进了剑河县绿野科技养殖有限公司,流转稻田40余亩,发展起优质水稻和生态养蛙产业,打造“稻蛙共生”生态示范养殖基地。
同时,基地采取“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公司提供技术服务和解决销售,农户在获得流转费的同时还能在基地务工,实现双倍收入。
据了解,“稻蛙共生”是一种绿色生态、互促共赢的生态种养模式,石蛙不仅能吃掉水稻害虫,其排泄物还可作为水稻的生态肥料,水稻在净化水体的同时,又能为石蛙提供适宜的生长场所,两者共生互促,真正实现一田多用,一水双收。
“我家流转了3亩稻田,一亩稻田流转费800元,在基地务工每月能有近3000元的收入,这不比外出务工差啊。”在基地务工的村民满脸喜悦的说道。
近年来,该镇为持续促农增收,不断探索发展特色产业,丰富产业类型,通过产业带动、土地流转、项目推动等一系列措施,大力实施了“稻+蛙、稻+鱼、稻+菌、稻+菜”等农业产业新模式,进一步提升土地价值,提高群众收入,努力拓宽产业富民的新路子。(唐洪香)
统筹:刘禹涵
责编:张珺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 相关文章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