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新时代的贵州人|罗应和:把老百姓的事办实办好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2-09-14 13:05:31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陈杨 点击: 评论:0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杨

9月9日0时起,惠水县解除全县临时静态管理,明田街道新民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罗应和没有停下步伐,主动将生活物资送到行动不便或独居老人家中。

“这段时间,每天都要为群众送去几百份生活物资。”罗应和说,临时静态管理解除后,自己依然坚持为部分群众送去物资,仅当天上午就送了98份。

自9月1日晚接到“是否有花溪旅居史人员”等排查工作安排后,为有效应对突发疫情,惠水县各级各部门立即投入紧张工作,第一时间发布抗疫“动员令”。罗应和接到了社区居民全员核酸的通知,新民社区共有搬迁群众1410户5935人。

罗应和与同事们快速反应,闻令而动,进社区,进网格,组织群众参加核酸检测、维护现场秩序、组织开展重点排查管控、发放防疫和生活保障物资……

即使工作繁忙,可罗应和从没懈怠过,话语铿锵、做事干净利落是3年军旅生涯给他留下的鲜明印记。

今年44岁的罗应和,1997年参军入伍,参加过1998年抗洪抢险,2000年复员。

罗应和辗转广东浙江等地打工创业,2015年,回到老家惠水县摆金镇斗底村。

斗底村位于麻山腹地,是个深度贫困村,基础设施滞后,不通自来水、不通硬化路。

2015年底,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黔中大地拉开大幕。

当驻村工作队上门宣传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时,身为共产党员、退役军人的罗应和,敏锐意识到这是好政策、好机遇,二话不说立马同意搬迁。同时,还主动当起了政策宣传员,走家串户,用通俗的语言给村民们讲政策、聊发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在罗应和的帮助下,他所在的村小组70余名搬迁群众全部签下协议,作为首批搬出大山的移民,在新民社区开启了新的生活。

2016年7月,罗应和一家入住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随着安置点各项基础设施陆续兴建,罗应和主动申请当了“义工”。

2016年11月,安置点设立新民社区,成立党支部。由于工作深受认可,在党员大会上,罗应和被推举为党支部书记。

为了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在罗应和的带领下,社区“两委”积极推进各项后续扶持政策落地。推荐群众到周边企业就业,解决群众就近就医就学;做好搬迁群众低保、医保和养老保险“三保”衔接,实现城乡并轨;用活集体经营、社区管理和群众动员“三个联动机制”,提升为民服务效能。

同时,罗应和在移民社区中狠抓产业就业帮扶、配套基础设施、改善公共服务、整治人居环境、健全保障体系等重点工作。

生活得到了保障,新民社区也因庞大的劳动力吸引了贵州津致雅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贵州伊科达制衣有限公司等公司生产车间的落户。

“工作岗位适合、工资待遇相当,现在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选择了本地就业。”罗应和说。

如今,大家已从贫困村的建档立卡户变成户均就业2人以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8万元的新市民。

“退役军人服役时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力量,退役返乡是促进社会发展夯实基层治理的生力军。在社区工作,不求干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求把老百姓的每件小事办实、办好。”罗应和说。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