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实现新跨越
“十三五”期间实施教育工程项目422个,总建筑面积7.19万平方米,总投资8.6亿元,办学基本条件进一步改善,实现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和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
增加村级公办幼儿园84所、乡镇及城关公办园6所、民办幼儿园39所,学前教育机构达到273所。全县小学校点由2015年257个调整为2021年255个,普通高中由2015年的4所调整为2021年5所。
黎平四中体育与健康特色示范性普通高中通过省级评估,黎平三中正创建“双百工程创建示范校”“数学特色示范校”。黎平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被评为州级示范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成为省级示范性专业,保育专业成为州级示范性专业。
义务教育普及水平得到巩固提升,2017年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通过省级验收,2018年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国家审核认定,2019年教育保障顺利通过国家成效考核和省第三方评估验收,2020年黎平县成功入选“2020中国公平教育百佳县市”。
教育教学取得新突破
制定了中小学教学质量奖励办法等制度,建立校校帮扶机制,采取定期交流、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对口帮扶、乡镇(片区)学校教师走教等多种途径,推进2个“1+1”集团化办学方式。
县教科局荣获黔东南州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7所学校荣获黔东南州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学校。黎平一中荣获黔东南州普通高中教学质量二等奖和培优突出奖,黎平三中荣获黔东南州普通高中教学质量一等奖和培优突出奖。2名校长荣获黔东南州普通高中教学质量优秀校长;全县教师荣获黔东南州教学奖347人次(一等奖205人次),获立项为黔东南州教育科学规划课题96项,获黔东南州教育科研成果奖27项(一等奖3项),获贵州省教育教学优秀论文3715篇(一等奖120篇)。
2012-2022年,黎平县一本上线4295人,二本及以上上线16334人;一本录取人数4069人,二本录取人数13573人;211学校录取2126人,985学校录取388人;录取清华北大5人(其中清华4人)。
教师队伍得到新提升
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制定一系列相关文件,促进了教育资源均衡化、城乡教育公平化发展。实现了教师对编对岗,全县教育系统共核定编制5188名,实有教师4948名。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目前全县共有副高级职称人数553人,中级职称2408人,初级职称1383人。落实中小学校长、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制度,交流教师2451人。及时调整和审核教师工资待遇工作,及时给予乡村教师生活进行补助,兑现边远地区教师特殊待遇。为教师办理30年和25年教龄699人。
通过国培、省培、州培、县培计划以及东西部教育帮扶协作,全县教师有41786人次参加各个层次、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教育“三名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全县培养县级以上名校长9人(省级2人),县级以上名师19人(省级2人),县级以上骨干教师313人(省级19人),省级乡村名师12人,州级骨干班主任10人,特级教师5人。
教育保障取得新成效
全面落实“七长”责任制,实现义务教育贫困辍学生动态清零。落实教育扶贫学生精准资助政策,“十三五”期间,受益409177人次,确保“应助尽助”。
教育东西部帮扶协作帮扶显成效,2017年以来全县有63所学校与杭州市下城区、佛山市禅城区等优质学校结成帮扶对子,下城、禅城选派24名教师到黎平挂职帮扶,黎平选派243名教师到下城、禅城学习。
成立“山凤凰关爱基金”,已累计帮扶女生825人次,发放奖助学金347.81万元,通过“慈善信托+公募基金”方式累计筹款619万余元。2019年教育保障顺利通过国家成效考核和省第三方评估验收,黎平实现整县减贫摘帽,教育保障成绩可喜。
教育信息化显著提升
黎平县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基础建设为重点,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校长信息化领导提升培训为保障,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长足的发展。
依托薄弱学校的改造及教育均衡工作,教育装备总投入7518万元,加强中小学师生用计算机、班班通等终端设施设备配备工作,其中配备云计算机教室113间、班班通1355套、电子备课室11间、教师用笔记本电脑290台,购置教学设备9万多台(套、件、册),依托贵州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及黔东南州智慧教育云平台开通了学习空间人人通,中小学宽带接入率达100%,学校互联网宽带达100兆以上,实现百兆带宽进校园进班级的目标。
2019年投入354万元用于智慧校园建设,完成黎平县第四中学智慧校园建设。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为推进黎平县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钟家武 姚进忠)
统筹:刘禹涵
责编:张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