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黔南网讯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里的这段表述,让黔南的农业工作者们精神振奋。
“里面特别提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奋斗目标,这对我们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而言是极大的鼓舞。”黔南州农科院院长李琼芬认为,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就是科技强农和人才强农。

黔南州农科院都匀摆茶蔬菜科研试验示范基地阳光育苗大棚里,工人在管护蔬菜。肖伟摄
近年来,黔南州农科院坚持科研强院,积极开拓进取,新建完善现代化科研基地及实验室,持续开展育种工作,新选育推广品种7个,新增科研项目40余项,获科技成果奖励6项,专利12项,制定行业标准18项,科研能力显著增强。同时,坚持人才兴院,充实各类青年人才,建强专家团队,开展了“育苗墩苗、科技大比武”人才培养活动,人才实力明显提升。搭建了科研创新平台,与中国农科院及相关省市农科院、省内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现有国家科研体系1个、省级体系6个,黔南农科知名度显著提升。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李琼芬表示,接下来,黔南州农科院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筑牢科技强农基础、引领产业创新前沿为目标,开展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工作,奋力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黔南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位于贵定盘江镇的黔南州农科院粮油作物试验示范基地 李庆红摄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里这一表述,让FAST观测基地一线科技工作者们倍感振奋,大家表示,要让“中国天眼”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建在平塘大山里的“中国天眼”,自启用以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截至目前,科学家通过FAST发现的脉冲星已经超过660颗,这个数量是同一时期、国际上所有射电望远镜发现脉冲星总数的5倍以上。就在前不久,中国科学家还通过FAST对一例位于银河系外的快速射电暴开展了深度观测,首次探测到距离快速射电暴中心仅1个太阳到地球距离的周边环境的磁场变化,向着揭示快速射电暴中心引擎机制迈出重要一步。这表明,“中国天眼”已进入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的阶段。

“中国天眼”
“中国天眼”的落户,给黔南带来了巨大的“科技”影响力。借助“中国天眼”的品牌效应,黔南大力发展科普研学产业,以“中国天眼”、天文体验馆、南仁东纪念馆等为重点,设计精品课程,创新推出天文研学产品,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天文爱好者前来研学,当地学校还开设了天文课,创立了天文社,掀起了青少年天文科普热潮。作为观天巨目、国之重器,“中国天眼”不仅是中国领先世界的科技创新重大成就,也为黔南天文旅游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今天,“中国天眼”已成为黔南一张亮丽的世界级名片。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