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网讯 贵州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2004年1月13日审定的第五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黎平县境内,是全国首个以民族风情命名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规划面积443.93平方公里。近年来,贵州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创新工作模式,推动风景名胜区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作风建设,提升质量发展。为进一步加强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工作作风和单位效能建设,健全完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让有担当、敢作为、出实绩的干部脱颖而出,推动干部职工更好地适应高质量发展新要求,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出台《干部作风建设管理制度》,采取正、负向评价方式对干部职工工作实绩进行全程跟踪管理,正向评价主要考评干部政治素质、履行工作职责和全年中心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负面评价主要考评在推动工作落实过程中是否存在“10种作派”、违反负面清单规定情形等作风问题,并采取每月调度、季度监测、半年评估、年终考核,对工作作风不实、不担当不作为、年终考核排名靠后且干部群众意见大的干部实行到乡镇、林场“回炉再造”。
二是强化制度建设,提升服务水平。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一个机构管理系统的基础,是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进一步强化制度体系建设,制定了《侗族大歌保护办法》、《黎平县传统村落保护管理办法(试行)》、《黎平县传统村落建房“三要十不准四到场”制度》、《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制度》、《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制度》、《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安全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通过制度建设,推动了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使重要环节建立监督机制,简化办事程序,促进了履职效能的发挥和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三是强化网格管理,提升生态环境。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面积较大(443.93平方公里),管理机构人员较少(13人),为统筹做好风景名胜区保护与管理工作,根据景区分布情况,将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划分成8个网格,每个网格由1名主要领导任总网格长,1名分管领导任分网格长,1名干部任网格员,网格内所有生态护林员任巡护员,形成“1+1+1+N”网格化管理,确保景区日常巡查全覆盖,守护好景区自然生态,提升景区生态环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满足景区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的新需求、新期待。
四是强化多规合一,提升景区建设。《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9-2035)》虽已通过国家林草局组织的部际联席审查会议审查,但至今未获国务院批复,按照《风景名胜区条例》的相关规定,景区建设活动受到限制。为化解景区经济社会发展矛盾,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乡建设和发展,应当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统筹安排风景名胜区及周边乡、镇、村庄的建设”以及《贵州省风景名胜区条例》“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当与相关规划相协调”的要求,强化“多规合一”,景区内城镇、村庄建设,以城镇规划、村庄规划为依据,坚持“生态惠民、科学利用”原则,积极开展景区设施建设,提升景区建设水平。
五是强化工作创新,提升营商环境。风景名胜区是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因此风景名胜区内旅游招商项目较多。为避免风景名胜区内招商项目违规上马,黎平侗乡风景名胜区创新工作模式,对风景名胜区内项目选址实行联合审批,项目选址前需征求景区管理机构意见,发改、招商等部门根据景区管理机构审查意见对项目进行备案、签订招商协议,避免建设项目因违反风景名胜区管理要求而无法完善相关建设手续,项目建设由事后查处变事中监管,提升景区营商环境,确保风景资源得到永续利用。(龙运培)
统筹:刘禹涵
责编:王琪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