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转星移弹指间,乌蒙山水换新颜。
如今的织金县绮陌街道三架山社区高楼林立、人潮涌动。社区党支部领办的菜市场里,居民伍勇经营的干货店生意兴隆。说起自己做生意的今昔,他感慨万千:“2019年之前,我四处摆摊,今天这里,明天那里,有时候还没位置,一年奔走到头勉强养家糊口。哪像现在,回头客越来越多,每年总收入有50万元左右。”
织金县绮陌街道三架山社区居民伍勇(右)在招呼顾客
十年前,这里是传统村落,伍勇他们务农为生。后来织金县城逐渐扩大,三架山成了城市社区,拿出土地支持城市建设的居民开始从事小本经营。但由于没有固定经营场所,生意并不稳定。2019年,三架山社区党总支整合集体资源,建起固定菜市场,低价为因城市建设失去土地的居民提供做生意的固定摊位,伍勇他们生产生活面貌大为改观。
社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毛细血管”,社区经济的发展对群众生产生活至关重要。“我们盘活集体资源,优先让失去土地的户籍居民做生意,小摊位400元一年,门面8000至13000元一年,既让群众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优惠,又让社区集体经济得到积累。”三架山社区包居干部高建华说。
织金县城市夜色
回首已跨万水千山,前瞻新途曙光无限。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是毕节改革发展成就最好的证明。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毕节围绕“四新”主攻“四化”,结合自身实际全力推动工业大突破、城镇大提升、农业大发展、旅游大提质,力争在全省探新路、走前列、作示范,全力以赴推动高质量发展。
今年7月,来自重庆的游客董女士和丈夫驱车上千里,经遵义娄山关一带旅游后,通过网上渠道找到百里杜鹃管理区沙厂乡白果村,一住就是一个星期。
郁郁葱葱的林下,农家院落,木筑草屋,荷塘小亭,花草芬芳……董女士形容这里是“古人隐居的诗意之地”。和记者谈及来到此地的感觉,她笑逐颜开:“我们玩遍了很多景区,就一直在找这么一个既能养身、又能养心的好地方。”
百里杜鹃管理区沙厂乡白果村生态康养中心
在推进乡村振兴中,沙厂乡党委政府认真谋划,克服资金困难,团结带领干部群众自己动手修亭子、建草堂、铺步道,把一处农家老屋改造成了“养元”康养中心,设有足浴室、中药房、问诊室,邀请四川泸州中医药名家李沛金坐诊,为周边群众及游客诊断疑难杂症、指导养生之道,引得很多游客慕名而来。
“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想方设法盘活现有资源,为游客提供别具一格的服务,从而形成农旅融合健康发展的产业链。”沙厂乡党委书记本磊说,通过示范带动,该乡把干部群众拧成一股绳,市场化、板块化开发“药食同源”产品,打造集旅游、餐饮、住宿和中医药康养为一体的乡村农旅康养胜地。
黔西市中建乡,高速公路“大动脉”穿山越岭,与通村通组路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血管网”。
牢记嘱托奋发图强,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乌蒙山腹地的毕节市经济社会飞速发展:高峰峻峡百桥飞架,绿水青山生机勃勃,繁华都市车水马龙,田间地头产业兴旺……
时光的足迹留下一个个动人故事,黔西北大地奏响一曲曲发展壮歌。
赫章县海雀村依托退耕还林补贴和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苗族蜡染刺绣等产业,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6000元。村党支部书记文均福望着爷爷文朝荣带领村民种下的万亩林海感慨道:“生态建设夯实发展根基,才有今天的村美民富。”
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
今日海雀,水、电、路、住房等基础设施大为改善,食用菌、经果林、苗绣等产业欣欣向荣,群众生活越来越好。“就用电而言,十年前的变压器容量小,村民用电饭锅做饭都带不动。而今电力设施提质升级,家家户户用上了洗衣机、冰箱等。”海雀村村委会主任王永芳说。
乌江岸边的黔西市化屋村,依山傍水的搬迁安置点独成佳景。从十年前环境恶劣、透风漏雨的老屋搬入新家园,村民赵玉学一家卖黄粑、开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这日子,比以前外出打工强多了!”
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
道路修通了,基础设施改善了,坐拥得天独厚山水资源的化屋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2021年累计接待游客近5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5亿元。如今村里还发展黄粑、黄姜、黄牛“三黄”产业,带动258户村民入股合作社增收致富。
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000公里,30户以上自然村寨通硬化路,32.48万人口搬出深山,130多万人摆脱贫困……十年奋斗中,毕节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从普遍贫困到全面小康的华丽转身,正大踏步走向乡村振兴。
巍巍乌蒙好风劲,奋楫扬帆正当时。
如今,毕节正抓住新国发2号文件的政策机遇,落实《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精神,紧紧围绕“一区三高地五个新毕节”发展目标,贯彻落实省委决策部署,奋力将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壮丽图景绘在乌蒙山水间。
【记者手记】
城市车水马龙,乡村美丽整洁,产业欣欣向荣。走进新时代的毕节,正以前所未有的奋进之姿迈入发展快车道。
7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摘帽,198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30多万人摆脱贫困,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7016元、12373元,毕节彻底撕下绝对贫困标签;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881.7亿元,十大工业产业总产值达870亿元,年旅游综合收入近8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9.1%,毕节迈出产业转型升级坚实步伐;
七星关—大方同城化步伐加快,建成南山体育公园、天河广场等53个城市公园广场,120个特色小城镇、16个省列示范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4.7%,30户以上自然村寨实现4G网络全覆盖,绘就城乡融合发展美丽画卷……
今日毕节,发展基础更牢,发展动能更强,发展潜力更足。脱贫成果不断得到巩固拓展,乡村振兴的风帆正迎风起航,人民群众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瑞梁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