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贵州安顺:夯基垒台添动能 旅游产业蹚新路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2-11-23 16:30:54 来源:人民网 作者: 点击: 评论:0

 春可踏青赏花、夏可避暑纳凉、秋品万千美食、冬享温泉养生……在贵州省安顺市,旅游产业在发展中升级,2021年,安顺接待国内游客近5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470亿元。旅游业正逐步成为安顺的重要支柱产业。

近年来,安顺市围绕旅游“六要素”,补足潮流新业态和夜间新形态,使传统旅游观光向深度游、体验游转变,同时将主要景点与其他景区串联,打造各类度假、研学类新兴产品,不断提升安顺旅游的形象、品质和品牌,让游客来得了、留得住、买得到、玩得欢,谱写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蓝图正徐徐展开。

创新业态 对接新需求

在黄果树石头寨普叉村,这个随村民外迁而逐渐荒废的布依族村落,如今已成为兼备各类住宿娱乐休闲设施的度假民宿。自2017年开业以来,“匠庐·村晓”民宿的入住率保持在85%以上,尽管受疫情影响,2021年营业额达1100万元。

近年来,“微旅游”“微度假”成为旅游新模式,游客不再满足于“一屋一床”的居住需求,而对住宿所附加的特色体验抱有更多期待。为此,市场主体携资本、技术、文化、艺术等新要素跨界而来,推进旅游产业创新发展。

俯瞰“匠庐·村晓”民宿。翟云洪供图

“我们保留了布依族村寨原本的风貌特点和建筑结构,按照当代生活逻辑改变空间的使用属性,使其兼具历史文化记忆和现代使用效能。”“匠庐·村晓”店长翟云洪说。在这里,石头的墙、石头的顶、石头的路,配备乡村咖啡酒吧、禅茶室、美术馆等场景,让旧村寨焕发新活力。

为打造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度假旅行目的地,“匠庐·村晓”设置蜡染体验馆,邀请镇宁县非遗传承人进驻,展示蜡染技艺,教客人制作蜡染。不仅如此,让布依族员工穿上民族服饰表演民间舞蹈、体育项目等,实现了旅游形式和文化内容的统一。

优化产业 促进再消费

一花一器、一山一石、一茶一事,在枫香茶舍喝一杯当地古树藤茶泡制的清茶,歇罢移步50步便可抵达天池乘船口,继续游览龙宫核心景点。“天池景区景点相对集中,全程游玩时间大约为三个半至四个小时,游客可在途中到此歇脚,看看书、喝喝茶,再继续观光。”龙宫景区讲解员何前前说。

枫香茶社是天池乘船口附近的一座石制小屋,以前这里建过粮仓,改过校舍,后来闲置,2017年经专家测定后进行重新搭造,供游客休憩所用。此举不仅是龙宫盘活闲置资源、优化景区服务的表现,更是旅游业态丰富、产业效益提升的证明。

枫香茶舍一隅。人民网 李丽萍摄

在枫香茶社喝一壶茶水、买一盒茶叶,促成景区的“二次消费”,走出了对门票经济依赖的一步。不仅如此,龙宫通过增设枫香茶舍这个出口,将旅游线路引入旁边的龙潭村,并进行宜居乡村升级打造——龙潭风情街增设了观光车乘车点、在沿河一带发展梅花鹿植物迷宫养殖园、把老村委改造成蜡染体验中心……龙潭村村民们开门做起特色民宿、农家乐、民族服饰的生意,村景融合发展促进了村民增收。

增设森林步道、打造康养小镇、开发中药材……如今,龙宫不断升级旅游业态,因地制宜开发契合游客需求的个性化产品,探索出多元化的收入渠道,拉动了整个目的地的旅游消费,推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找准特色 成就高效益

特色温泉池、无边际泳池、水下健身池、石板浴……在安顺市百灵温泉酒店,9个温泉泡区、5大温泉系列、37个不同种类的温泉池可满足游客多样需求。自2017年1月营业以来,百灵温泉酒店高峰期每日可接待700-800人次,日均接待200人次。产业效能持续提升的背后是其找准特色、创新产品、升级服务的坚持。

“立项之初我们便与百灵制药合作,开发具有贵州特色的中药养生系列温泉池和药浴产品。药浴产品不仅能作为赠品送给客户,宣传品牌,还能进行售卖,促进再消费。”百灵温泉酒店总经理龚磊说。此外,百灵温泉酒店升级管家服务,设置一对一、一对二、一对N的服务类型,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在稳定原有客户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了客源。

百灵温泉酒店内的温泉泡池。人民网 李丽萍摄

如今,百灵温泉酒店依托安顺的生态和气候资源优势,发挥自身的医药资源优势,计划开发专业化、系列化、市场化的养生产品,为省内外客户提供具有特色的贵州温泉中药养生保健产品,在打造集城市休闲、旅游度假、药浴养生为一体的高端酒店的路上更进一步。

这只是安顺持续推进康旅融合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安顺以建设“康养福地、瀑乡安顺”为目标,发展生态文化养生、避暑度假养生、温泉养生等康养旅游产业,已建成涉及森林康养、温泉康养、康养休闲度假综合体的建设项目共26个,持续将贵州“夜郎无闲草,黔地多灵药”的效益发挥出来。

提升重大景区的核心辐射带动作用、推出康养、乡村旅游品牌、推进旅游综合体建设、建立新兴旅游产业集聚区……安顺市持续创新业态和优化产业,在加快打造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康养旅游休闲度假地,推动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