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网-贵阳频道 您的位置:首页>贵州文化网-贵阳频道
贵州南明河:从重生到繁荣,美丽河湖点亮居民幸福生活
贵州文化网发表于:2023-11-05 16:21:00 来源: 贵州文化网作者:唐倩 点击: 评论: 0

秋日午后,漫步在南明河畔,杨柳依依、鱼翔浅底,孩童尽情嬉戏,游人沉醉其中。近日,在生态环境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南明河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二批38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穿城而过的南明河,不仅是贵阳的“母亲河”,同时也是长江与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在20世纪70年代前,南明河一直是直接饮用水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人口增多,污水排放量大幅度增加,水质一度变成劣V类。因此,深入推进南明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成为贵阳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

提升能力做加法,改善河流自净能力

为确保实现南明河长治久清的目标,贵阳市结合考虑“截污治污为先,内源污染消除为基础”的基本治理方针,决定开展南明河沿线19条排水大沟治理。

图片

在治理中,新建污水管网65公里、改造排口263个、深坑整治回填21.64万m3、清淤113.08万m3、分离3.5吨/天清水入河......实施19条排水大沟整治工程,占南明河治理工程总量的17%—20%,起着疏通南明河“血脉”的作用。

2017年以来,贵阳市政府投入75.91亿元,在南明河主城区河段沿线新增建设20座再生污水处理厂,中心城区污水日处理能力从99万吨提高到183.5万吨,保障南明河充足生态基流的同时,有效改善了河流自净能力,实现土地集约、环境友好、资源利用。

降低负荷做减法,“一河一策”护清水

2017年以来,贵阳市全面建立多级“河长”体系。对于南明河,贵阳坚持省、市、区多级联动,多部门协同作战,落实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明晰南明河管护主体、内容、区域、责任。

图片

通过召开河长会议,签发河长令等形式,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建立定期巡河制度,制定实施南明河“一河一策”。贵阳市河湖大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建成上线运行后,河长可通过“河长APP”实时掌握河流水质变化“第一手”信息,日常巡河、生态治理等管理工作更加便捷。

此外,还将南明河纳入生态环境执法要点。2017年以来,组织开展专项执法行动800余次,出动执法人员3680余人次,累计查处违法行为107起,罚款金额809.9万元,坚决对伤害“母亲河”的违法行为说“不”,以铁的手腕护好南明河一湾清水。

放大价值做乘法,河道注入新活力

南明河治理前,污染严重的河段只有螂鱼、鲤鱼等广适应型鱼类,最严重的河段甚至鱼类和水生植物绝迹。2012年,贵阳市大力开展南明河干、支流河道整治及沿线生态打造工作。系统治理后,目前鱼类恢复到22种,发现底栖动物49种、湿地植物140种、藻类163种。

图片

2022年河湖健康评价结果显示,南明河全河段都表现出健康状况,其中花溪河断面、小车河断面丰水期评价结果接近非常健康状态。较2019年南明河贯城河—分洪隧道口断面不健康、南明河普渡河断面亚健康状况,南明河已在“康复”。

既要水清岸绿,也要诗情画意。贵阳市充分挖掘历史文脉和生态资源,将南明河沿线山水、人文景观串联起来,把流域文化元素融入群众休憩休闲的每一个生活空间,建设了河滨公园、筑城广场等一批亲水设施,打造了休闲步道、沿河座椅等一批便民设施,形成了水环境科普馆、生态科普馆、沿河文化墙等一批宣传教育设施,生态文化得到培育。

消除隐患做除法,“长治久清”成为现实

上世纪90年代,南明河两岸密布200余家工业企业和近100个生活污水排污口,每天向河中倾泻45万吨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成为南明河污染的“罪魁祸首”。贵阳市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深入实施工业企业“退城进园”行动,将贵钢、贵铝、水泥厂等排污大户搬入工业园区,关上了污水排放的“水龙头”,将工业污染“拦”在主城区外。

图片

针对截污沟臭气重问题,在南明河主城区段沿线新建截污沟除臭系统7套,收集并消除沟口恶臭气体,净化提升周边空气质量,得到群众一致好评。

在实施外来入侵物种治理上,贵阳市统筹推进外来入侵物种普查防治,遴选部分重大危害入侵物种,在集中暴发区、新发区等重点区域,布设样地开展系统调查监测,对重点入侵扎实开展防除,防除福寿螺成螺90公斤,螺卵42.5公斤。

图片

经过治理,南明河全流域25处黑臭水体全面消除,干涸了近20年的贯城河重现生机,7条主要支流水质稳定达标,干流沉水植物覆盖率达到80%,河流自然岸线占比达到90%左右,贵州特有、国家二级保护鱼类多斑金线鲃,贵州特有水生生物宽头林氏鲃、贵州拟䱗畅游河中,实现了“有河有水、有水有鱼、有鱼有草”的水环境治理目标。

南明河综合治理从水里到岸上,多部门协调联动、齐抓共管,围绕“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水文化”综合提升治理的思路,探索出一条流域生态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的治水兴水之路,实现了生态环境和民生福祉互惠共利,为喀斯特地区流域治理打破“反复治、治反复”局面提供了宝贵经验。

来源:贵州省生态环境厅 作者:唐倩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留言反馈|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投诉维权:924028811@qq.com 洽谈合作15086320111

黔ICP备12003314号-2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