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历史考古>考古新闻
走进祝国寺村遗址现场:上一堂考古专家课,品一口“成都”古意
贵州文化网发表于:2023-09-16 23:07:20 来源:红星新闻 作者:乔雪阳 点击: 评论: 0

今(14)日上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推出的“2023成都考古社教特别版”活动第一场正式拉开帷幕。

30名幸运观众先走进祝国寺村遗址的发掘现场参观学习,然后来到成都考古中心,听干货满满的专家分享,品巧思萌趣的“文物下午茶”。

看似平常的土与碎瓦 在专家指点下揭露“玄机”

从成都地铁9号线金融城东站出来,就离祝国寺村遗址不远了。这是一处明显经过规划所兴建的唐宋时期市镇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从全国范围来看,保存如此完好的唐宋时期市镇遗址十分罕见。

据遗址现场负责人杨波介绍:成都考古工作队从2022年3月开始发掘,目前发掘面积2800平方米,发现房屋、水井、墓葬、天井、灰坑、灰沟和道路等200余处遗迹,各类遗物3000余件。

秋日艳阳下,工人们仍在探方中一点点挖掘,放眼望去,似乎只有一片坑坑洼洼的灰色土地。隐藏其中的“考古玄妙”,只有跟随专家才能一一破解。

杨波带领大伙儿地走近一面挖成垂直于地面的土壁,指着上面的字母和数字编号,告诉大家:越靠近地表的,年代就越是晚近;越是靠下方的,年代就越是久远。比如以数字2、3附加字母如a、b的,是代表地层;以字母L开头的,则是代表当时的道路。

考古发掘现场讲解

这些地层与道路有时会重叠甚至互相打乱,因为过去的遗物和地层,并非始终均匀地被掩埋、沉降。杨波告诉大家,对于熟悉考古的他们而言,这些“混乱”都不是问题——通过新挖出来的土的颜色,他们可以判断出这里是否曾被回填过;通过土里夹杂的包含物,他们可以大致判断出这里大约属于什么年代。

“我们也从来不会去鉴定文物的真伪,因为我们挖到的都是真的。”杨波笑说,“所谓眼力,无非就是经验的积累。真的东西看过了,假的东西自然便能轻松认出来。”

沟渠密布 古人对水资源的规划利用很合理

对于考古专家们来说,最厉害的“眼力”并非辨认器物的真假,而是“透物见人”——通过普通人看起来平平无奇的蛛丝马迹,推断并重现遗址当年的种种生活场景。

走在祝国寺遗址考古挖掘现场,脚下随处可见破碎的陶和瓷片。杨波指着一大摞像“贪吃蛇”那样首尾相连、层层套叠的碗说,这种叠成圆环的碗,在当时主要是用来镇宅的。

既然是镇宅,那自然说明此处曾有宅院。事实上,这片区域在唐宋时期就是一个建筑群,并且是一个沿着主干道在两侧形成居住规模的古代市镇。

“你们看这些房屋的大门,很多都侵占了部分街道。”杨波指给大家看地面划出的道道线条,“房屋侵占街道的情况很常见,都想把自己家的门尽量往外扩一点,于是道路往往会变得越来越窄。”

观众们脚下就是一条当年的排水沟

但这处区域最令人赞叹的还是排水系统——陶砖砌出的暗渠、陶瓦覆盖的小水沟、青砖堆砌的大水沟……“成都城在唐宋时期,有着十分发达的排水系统。”杨波说,“这处遗址的很多地方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水的规划和利用,非常合理。”

毕竟成都地处气候温润的西南,天然水系发达,“而且这一区域离锦江也很近,附近还有小支流。”杨波说,“古时候的人们,肯定会格外留意预防降雨或涨水造成的泛滥危险。”

青铜矛与兽纹瓦 咖啡饼干透出考古人萌趣巧思

下午的分享会在成都考古中心继续进行,杨波给大家展示了此前发掘过程中的相关资料,并介绍了他们是如何一步步找到这处重要的遗址现场的。

祝国寺的这处现场,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2020年3月公布的有关琉璃厂五代至宋元时期瓷窑遗址,关系十分密切。据杨波介绍,成都平原目前发现的墓葬中,80%的陶瓷器物都来自琉璃厂窑,由此可见这一陶瓷生产基地的规模和销量。

“所以,我们需要解决一个基本的问题:这么多的陶瓷器具,生产出来之后,主要在哪里集散、销售?那么大一个窑,那么多产品,不可能出炉了就直接拉走对吧,总得先登记造册,然后打包外销。那么交易场所在哪里?”

结合文献记载和此前的考古发掘线索,他们慢慢找到了这里。仅仅挖了几条探沟后,就在沟中发现了大量陶瓷碎片。接着,房屋的柱洞、院落的天井、支撑宅基的砖瓦、铺设路面的卵石,甚至细细的车辙印……都一一显露在考古专家们眼前。

通过对这些遗迹和出土文物的考察分析,他们发现祝国寺村遗址在唐宋时期曾有过相当规模的建筑群。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们,很可能其生计日常也与琉璃厂窑的生产工作密切相关。

围绕着这个巨大的产业,一千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逐渐形成了繁荣的市镇,镇上除了住房之外,还有酒楼、税务衙门、寺庙、店铺等公共建筑。随着时间推移,朝代更替,这个小镇渐渐衰败,越来越多的墓葬出现在周围。时光挟裹着泥沙,慢慢掩盖了它曾经的模样……

在知识的讲授之外,成都考古中心带给这批幸运观众们的咖啡和小点心更是巧思满满——咖啡表面的拉花,是成都考古中心重要文物之一、战国晚期青铜矛”上的“成都”二字;两枚精致可口的小饼干,其中一枚也采用了成都矛的造型,另一枚圆饼干则印上了东华门遗址出土的兽面纹瓦当的纹样。

看一处考古发掘现场,上一堂考古专家课,品一口“成都”古意,吃一口青铜矛尖,再咬下一块兽面瓦当……这样的别致体验,你如果也想拥有,那么请关注成都考古的微信公号,后续活动都会提前发布预约推文。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编辑 李洁 图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供稿服务| 法律声明| 招聘信息|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留言反馈|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40179119 电话:0851-83809958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