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网-铜仁频道 您的位置:首页 > 贵州文化网-铜仁频道  
玉屏油茶产业蓬勃发展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5-01 00:25:30 来源:铜仁网 作者: 点击: 评论:0

4月28日,玉屏侗族自治县平溪街道安坪村连绵起伏的山坡上,千亩油茶树生机勃勃,村民们正忙着松土、除草、施肥等管护作业。

“当前精心管护,来年结下高品质油茶果,榨出的山茶油肯定受市场欢迎。”看着一望无际的油茶树沿着山坡起伏,基地管理员孟德良对这青山添颜值、百姓增效益的油茶产业信心十足。

微信图片_20250430145529

安坪村油茶基地。

山茶油(又名野山茶油,茶籽油,油茶籽油)是中国最古老的木本食用植物油之一。

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等物质元素,具有天然的降“三高”、软化血管、润肠、护肤美容等作用,素有“东方橄榄油”之雅称。

山茶油压榨工艺繁杂,通常情况下,20斤山茶油果才能榨出1斤纯正的山茶油,因此山茶油的“液体黄金”之名并不虚传。

微信图片_20250430145541

茶花泉油茶示范基地。

享有“中国油茶之乡”美誉的玉屏,人工栽培油茶历史悠久。明清时期,油茶就已成为玉屏对外贸易的重要物品之一。

今年48岁的村民赵明选,至今还保留着每天吃油茶的习惯。在他的老家朱家场镇,每家每户都种油茶。“家中40多亩老油茶林。寒露时节赏花采果,是我们这一代人难以忘怀的童年记忆。”

回溯20世纪80年代,玉屏油茶还处于传统的生产阶段:家庭式粗放生产,有油茶资源,无油茶产业,更谈不上规模化经营。液体黄金地带并没有给这里带来“黄金”。

微信图片_20250430145548

游客在玉屏侗族自治县茶花泉景区游览。

“一没技术二没规模,粗放的生产结不出好果子。”那时候,种植户姚沅明家的11亩油茶林套种了花生、豆角,部分老油茶树被砍伐作柴火。“老化的茶树,亩产不足百斤果,还不如花生的产量高。”

如何让油茶产业复兴?2008年,根据国家印发的“关于加快木本油料种植”等文件,玉屏从湖南、江西等地引进油茶苗,进行大面积试种,从而进一步推进油茶产业发展。

“长途运输的裸苗,成活率很低。”多数林业干部认识到,要让老油茶林更新换代,单纯的引进茶苗行不通,必须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微信图片_20250430145555

技术人员在进行老油茶树嫁接。

低产林改造是第一步。2009年,在当地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玉屏林业局对鱼塘村杨家庄组的22亩老油茶林进行“高接换冠”试点改造,成效明显。随后,玉屏成立油茶办,专门主持、指导全县油茶生产栽培事宜,油茶低改陆续进行,油茶科研开始了重新起航,茶农生产栽培的热潮开始回升。

品种选育是第二步。2014年4月,大连民族大学资源植物研究所所长阮成江带领油茶博士团队进驻玉屏,带来了科学技术这“第一生产力”——博士团经过实地采样、数据分析,从108个品种中筛选出24个适合在玉屏等武陵山片区大面积种植的油茶无性系、高产、稳产、抗病虫害的优良品种,进行区域化试验,选育出玉屏本地品种黔玉1号、2号。

为了进一步加快油茶产业发展,2017年,玉屏成立贵州黔玉油茶开发有限公司,承担油茶全产业链建设。同年建立年产2000万株油茶育苗基地,服务带动铜仁万山、江口、沿河,黔东南黔西南等地油茶产业发展,形成西南片区最大的油茶育苗基地。

微信图片_20250430145602

玉屏油茶育苗基地。

解决了树龄老化、选育出优良品种,第三步是进行科学化栽种。通过土地流转,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摒弃传统的随意栽种,整地完成后,按设计的造林株行距放线、挖坑种植;从栽种的第二年起,每年的施肥量逐年增加,施肥后覆土。最后进行复垦、树型培育和整形修剪,用精细化的管护确保油茶树的生长品质。

“政府提供优质的油茶苗和技术指导,果实由公司统一回收,我们种植户只需要种好、管好。”抓住油茶产业发展战略机遇,孟德良流转了1000多亩山地,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方式带领乡亲种植油茶。

不仅是孟德良,在玉屏各乡镇,群众都开始新造油茶林。数据显示,目前玉屏油茶投产面积达15.4万亩,综合产值超过5亿元,涉及全县农业人口7.8万人,农民人均拥有油茶林2.82亩。

微信图片_20250430145609

群众在采摘油茶果。

山上种满“摇钱树”,油茶飘香产业兴。通过政府扶持、政策引导,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已被一片生机勃勃的油茶林所覆盖,小小油茶果已经成为种植企业壮大、村民增收和村庄振兴的“主心骨”。

站在新起点,玉屏深入实施油茶“六项示范工程”,持续在良种良苗、种植、管护、加工、品牌上下功发力,全力打造油茶产业重点县、特色镇、专业村。同时突出科技创新支撑,持续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加大成果应用,不断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油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再上新台阶。

“油茶产业是生态工程,更是民生工程。”眼下,油茶花虽已凋谢,但玉屏人的“金色梦想”正在抽枝展叶。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贵州文化网-铜仁频道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