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州新闻7月2日电(饶云)夏至过后,雨过天晴,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新建镇桥塘村洪渡河畔的大金坡茶山上,茶叶长得正旺,伴着鸟语、吹着山风,茶农们忙着采摘夏茶。

茶园里套种萝卜。饶云 摄
“以前我们只有春天才采茶,现在我们这里有了茶厂,茶厂一年四季都在加工茶叶,我们有空就来到这里采茶,一年四季都有活干。”当地村民朱高容一边采茶一边高兴说,在家门口打工,既找了钱又照顾了家,两全其美。
在茶园半山密林深处茶厂的制茶车间里,飘出阵阵茶香,王家两兄弟正在炒制夏茶。
“这已是我们今年入夏以来做的第6批夏茶了,茶叶的品质不错,目前已完成了600多斤的夏茶订单,产值10多万元。”弟弟王权说。
“这款是嫩栗香、这款是清香、这款是花香……很多顾客说,虽然是夏茶,喝起来依然是满满的春茶鲜爽味。”哥哥王丰一边热情招呼一边介绍,其实,只要把握好从种植到加工的每一个环节,夏秋茶甚至冬茶一样可以做出春茶的味道。

两兄弟炒制手工茶。饶云 摄
坐在桌前,茶气升腾、茶香飘散,40多岁的王家两兄弟娓娓道来他们的创业故事。
10多年前,当兵出生的弟弟王权和大学毕业后的哥哥王丰都在外务工。凤冈是茶产业发展大县,两兄弟的父亲王志兴是一名老党员,平生喜茶爱茶,当过村支书,曾带领当地群众种茶增收致富。
2012年,两兄弟在父亲的感召下返乡种茶。他们选择福鼎大白茶等优良品种,在改良自家20亩老茶园的同时,流转土地40多亩,一共发展了60多亩茶园。
“种茶就跟带孩子一样,需要精心管理和呵护。”王权说,做茶以来,他和家人统一了认识,定下了规矩,全程按有机标准种植。茶园里每年人工除草3次,在茶林里种上香茅草防虫,在茶园里套种萝卜、红苕,用松柏树枝铺设在茶园行间等方式管理,茶叶长势一年比一年好。

茶园里套种萝卜。饶云 摄
2017年,两兄弟的茶叶家庭作坊升级为凤冈县百紫然茶业有限公司。公司申请注册了“百紫然”“初心羽”“丹心羽”“归雪来”等茶叶商标。
“我们和茶山有个约定,一年四季都采茶、制茶,甚至在入冬降雪时也可以把茶做出‘春天’的味道”王权说,为开发更多茶产品,这些年来,经常到浙江、湖南、云南等地学习制茶技术,并大胆创新。
“这是我们研发的‘初心羽’毛峰茶,这款茶春夏秋三个季节都可以做,原料主要取材‘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通过精湛而不过度的加工,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茶叶的绒毛,其滋味更加鲜美,毫香毫味明显,叶态完整自然,色泽绿润,叶底鲜活成朵,深受消费者喜爱,前两天才获得黔茶杯名优茶特等奖。”王丰一边冲泡茶叶,一边自豪地说。
特别是两兄弟研发的冬季雪茶产品,对贵州冬茶做出了有益探索和创新。“在实验中,研究人员有意识地对低温冷冻下的芽叶进行观察和加工,在贵州省茶叶的实际生产中,几乎没有这种尝试。”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茶叶加工团队负责人潘科表示,因此,雪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综合经济价值,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王家两兄弟返乡发展茶产业效益明显,在他们的带动下,当地100余户群众加入茶业发展大潮,新增种茶面积1200余亩。凤冈县茶叶协会副会长安文友表示,王家两兄弟聚成一股向心力,坚持用匠心做好茶,在茶产业领域不断探索创新,提高了茶叶的下树率,提升了茶叶的综合效益,带领乡亲们在农村创出了一片新天地,是凤冈县新时期茶叶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典型代表。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王权信心满满地说,第一个十年我们的事业已开好头、起好步。在第二个十年中,我们计划扩大租赁生产用地,建设1000平方米厂房投入生产,打造茶业规模化产业区,解决当地40人就业,带动400户茶农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完)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