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三绿”并举绘就黔贵新景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5-19 20:15:09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徐涛 点击: 评论:0

“三绿”并举绘就黔贵新景

——我省持续推进扩绿兴绿护绿厚植生态家底

  乌蒙山脉腹地,新抽的枝条上露珠闪烁;百里杜鹃花海间,殷红的花瓣在枝头肆意绽放;㵲水河畔,白鹭悠然掠过,惊起的涟漪倒映岸边新绿……初夏的黔贵大地,铺展着一幅色彩斑斓的生态画卷。

  今年3月,贵州省发布2025年第1号总林长令《关于全面深化“三绿”并举 高质量推进美丽贵州建设的令》,提出厚植生态优势,做强生态产业,守好生态底线,深入推进美丽贵州建设。

  贵州始终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不断提升生态底色、成色、亮色,探索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共生共荣的绿色发展新路,让“地无三尺平”的天然局限,蝶变为“处处皆风景”的发展优势。

  扩绿

  石旮旯里种出“绿色银行”

  扩绿,就是要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

  走进黔南州贵定县昌明镇光辉村,500亩山桐子育苗基地里,数十名工人正栽种嫩绿的山桐子苗。

  “这批‘黄金苗’可是抢手货,孕育成功就会销往全国各地,不仅能防止水土流失,果实还能榨出山桐子油、制成生物柴油。”基地负责人吕晓立说。

  沿着乌蒙山脉北行,六盘水市钟山区汪家寨镇,退化乔木林地被补植上山桐子;仁怀市合马镇8年前种下的山桐子已进入丰产期。全省近70万亩山桐子让荒山披绿、“石头缝里长产业”成为现实。

  针对低效灌木林生态效能不足的问题,贵州全面启动“灌改乔”工程,力争今冬明春在遵义、黔南等5个市(州)完成2.65万亩灌木林改培。

  “灌木林根系浅,保水固碳能力弱,改培为深根乔木林后,水土保持能力、固碳释放能力都会明显提升,对石漠化治理、水源涵养的作用也将显著增强。”省营林总站站长朱松介绍。

  从“头痛医头”的单一治荒到“标本兼治”的系统造绿,贵州的扩绿实践不是简单的植被覆盖,而是有效扩绿和科学提质的结合,通过适地适树、精准施策,将石漠化荒山改造成“会呼吸”的碳汇库、“能生金”的经济林,不断增厚“绿色家底”。

  兴绿

  森林“四库”联动激活绿色GDP

  兴绿,就是要注重质量效益,实现多元效益有机统一。

  贵阳市修文县六屯镇遮天蔽日的松林下,有密密匝匝的赤松茸、麒麟菇,百余名工人正躬身采摘。

  “每天采收近百吨,北上广深的订单根本接不过来。仅这一季,赤松茸就能带来超亿元收入。”贵州菌王府农业观光园负责人简荣告诉记者。

  去年11月,六屯镇党委政府牵线搭桥,促成贵州菌王府农业观光园、贵州华宇天晨生态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与省国有扎佐林场合作,林场提供空间、企业注入资金与技术,短短数月便拓展出4800亩菌田。

  “今年,我们计划扩种至8000亩,并培育错季食用菌,实现‘四季有菇、深山菌香不断档’。”简荣满怀信心地说。

  300公里外的遵义赤水市,90亿元竹产业产值背后,是竹林年涵养水源3000万立方米,竹笋年产量突破15万吨,竹纤维、竹炭、竹浆等深加工产品走俏市场,竹林碳汇交易实现可度量、可变现。这种把一根竹子“吃干榨尽”的模式,既让当地竹农腰包鼓起,也是森林“四库”联动的缩影。

  从“砍树卖木”到“林下淘金”,从“资源依赖”到“价值创造”,绿水青山不是静态的生态屏障,而是动态的发展引擎,只有真正打通“两山”转化路径,绿色GDP才能跑出发展加速度。

  护绿

  “人防+技防+制防”守好生态家底

  护绿,就是要强化管护机制,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在黔东南州剑河县,全国首份《古树救治令》让2600岁的“古楠木王”重获新生。这株2021年曾因盗割濒临枯萎的“活化石”,在2023年迎来转机——11名盗挖古树的被告人不仅被判刑,还需缴纳29万元修复费用,并认购98万元碳汇承担生态责任。

  “如今,这株古树的伤口已经愈合,花朵又白又清香,漂亮极了!”南哨镇南北通社区党支部书记杨昌成欣慰地说。

  “人防+技防”让护绿更加精准:贵阳市建成87个远程视频监控点,24小时监测林区火情;梵净山400台红外相机“站岗”,实时追踪黔金丝猴等珍稀物种动态;全省4万余名林长共同守护1.66亿亩森林资源;“林长+检察长”“林长+警长”等协同机制的建立,形成全方位的生态守护矩阵。

  从“人防为主”到“技防赋能”,从“单一执法”到“多元共治”,贵州的护绿实践不是被动防守,而是主动构建保护网,让每一片森林、每一株古树、每一个物种都得到多重守护。

  当下,贵州正以扩绿、兴绿、护绿并举的系统思维,持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推动森林“四库”联动,加快构建现代化林业产业体系,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贵州方案”。(记者 徐涛)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省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