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土地广袤,气候温润。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市,毕节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探索,书写着新的辉煌篇章。
近年来,毕节市以高质量发展为统领,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工作,积极构建现代山地农业发展的崭新格局。在政策的有力支持和科学引导下,毕节农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助力全市打造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这些举措共同加速了毕节市农业现代化进程,让广袤的田野处处焕发出新的生机。
毕节市委三届十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六个三”的工作思路,在农业现代化方面,重点聚焦马铃薯、肉牛、天麻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力求实现质的突破。在这样的战略布局下,马铃薯、肉牛、天麻三大产业,犹如三颗璀璨的明珠,在毕节的农业版图上熠熠生辉。
马铃薯产业:传统与现代的交响
毕节的马铃薯产业,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记录着这片土地上农业发展的沧桑巨变。从过去作为解决温饱的“救命薯”,到如今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金蛋蛋”,马铃薯在毕节的农业舞台上,正演绎着一场从传统到现代的华丽跨越。
威宁自治县中垦薯业有限公司的马铃薯种薯培育基地智能温室
在威宁自治县中垦薯业有限责任公司智能温室中,一场悄然的变革正在上演。这里,没有传统的土壤,取而代之的是雾培法无土栽培技术,它让马铃薯在悬空的环境中,依靠精准调配的营养液茁壮成长,孕育出 “没有土的土豆”。
科研人员日夜忙碌,通过先进的技术和不懈的努力,不断引进和选育出适宜毕节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曾经,受制于种薯质量和种植技术,毕节马铃薯亩产仅2000斤左右。如今,通过推广新品种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最高亩产可达8000斤,这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毕节马铃薯产业迈向现代的有力见证。
群众在威宁自治县石门乡新民村仰天窝现代化种薯扩繁农场收获马铃薯
纵观全市,400多万亩马铃薯种植区域正不断引进并推广先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马铃薯种植季,在威宁自治县双龙镇红光村的田野上,几台崭新的马铃薯种植机在地里来回穿梭,耕整、起垄、覆膜一气呵成,展示出现代农业的高效。
为了提高马铃薯产业的附加值,毕节市在加工领域不断发力,推动马铃薯产业向多元化发展。如今,在毕节,马铃薯不再是简单的农产品,而是各种美味食品和实用的工业原料。
马铃薯产业的蓬勃发展,是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成果,更是产业链延伸的生动范例。它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也为毕节市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肉牛产业:规模与效益的共赢
养殖肉牛100头,实现产值110多万元。这是黔西市金碧镇双寨村养牛大户赵杰2024年的“丰收账单”。从零星养殖到规模化养殖,他已成为村里的肉牛养殖带头人。
为了带动和保障像赵杰一样的肉牛养殖大户和合作社,近年来,毕节市围绕建设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强市目标,持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扩大肉牛养殖规模,按照“优品种、扩增量、抓品质、强品牌”的工作思路,着力实施肉牛良种繁育、肉牛扩群增量、屠宰加工流通、饲草饲料供给保障、品质品牌提升等“五大工程”,肉牛产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
黔西市永燊乡火石坝村的贵州黄牛产业集团黔西市有限责任公司第二养牛场
品牌,是打开市场的钥匙。毕节市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肉牛品牌,提升毕节牛肉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目前,毕节市已注册 “贵牛”“乌蒙飘雪”“朵纽”“醉九牛” 等牛肉商标。其中,“贵牛” 品牌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为提升肉牛产业的附加值,毕节市正积极推动肉牛全产业链发展,促进产业融合,从而提高整体产业效益。
放牧于威宁灼甫草场的肉牛
在产业链上游,毕节市着力加强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秉持“引进品种本地化、本地品种良种化”的方针,有针对性地开展肉牛品种繁育,持续优化产业品种结构。在产业链中游,毕节市不断提高肉牛屠宰加工能力,支持相关经营主体扩大产能,推动“运活牛”向“运牛肉”和“运产品”转变。在产业链下游,毕节市大力发展牛肉餐饮和直销等终端消费产业,已开设牛肉粉面馆近2800家、餐饮直销连锁店6家,以及牛肉销售店150余家。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毕节市肉牛存栏达106.96万头,出栏32.6万头,存栏、出栏总量均居全省第一。安格斯牛存栏约6.8万头,养殖规模总量位居全国第一。肉牛产业产值近59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0%左右。
从辽阔的草原到现代化的养殖场,肉牛产业已成为毕节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毕节市肉牛产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政策的积极引导、品牌的强劲带动以及产业的深度融合。这一产业不仅为当地农民创造了可观的收益,也为毕节市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天麻产业:深山瑰宝放光芒
毕节的天麻产业,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乌蒙山区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从过去深藏深山的珍贵药材,到如今成为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天麻在毕节的发展历程,是毕节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生动缩影。
1985年,大方人郭荣在贵阳参加天麻栽培技术培训后,带着培训赠发的蜜环菌材和天麻种回家试种。第二年就有了收获,大方人工仿野生天麻无性种植从此拉开序幕。后来,由于品种退化,产量一度降低,无性栽培天麻种植就此中断。
同一时期,大方人张光文开始尝试天麻有性繁殖的探索改良。他通过反复试验,于1998年获得天麻有性繁殖栽培实验的成功,解决了天麻种源及退化问题,开创了大方天麻有性种植技术的新纪元。
工人在位于毕节高新区的贵州两山天麻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忙碌
天麻栽培技术从“无性”到“有性”,看似一字之变,却是种植技术的极大突破。品质的稳定、种源的保障为天麻大规模种植提供了可能。
现如今,毕节将天麻作为全市“三大特色优势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打造了“大方——七星关——赫章”林下天麻产业带,毕节市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规模全国第一,林下天麻成为广大群众持续增收致富的产业。
规模扩大后,如何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又成了发展产业必须直面的问题。贵州两山天麻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给出了答案。
这家公司不仅专注于天麻的种植,还致力于天麻产品的深加工与多元化开发。他们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天麻加工成各种高附加值的产品,如天麻粉、天麻胶囊、天麻酒等。同时,公司还积极探索天麻在医疗保健、美容养颜等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拓宽了天麻的市场空间。通过这些举措,贵州两山天麻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不仅提升了天麻的附加值,还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新的路径。
参会嘉宾在毕节天麻博览会主会场现场参观天麻产品
除了贵州两山天麻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毕节还有很多天麻加工企业,如贵州九龙天麻有限公司等。这些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出了天麻胶囊、天麻咀嚼片、天麻汤包、天麻面条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丰富了天麻产品的种类,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通过深加工,提高了天麻的附加值,让小小天麻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 “金疙瘩”。
从一朵朵盛开的马铃薯花,到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肉牛,再到一个个深藏于山林间的天麻,毕节市的马铃薯、肉牛、天麻三大产业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引擎。然而,发展的步伐从未停歇,现代农业正高歌猛进,沃野之上生机无限。毕节市将进一步补齐农业产业链的短板,强化科技支撑,推动农业从“传统增产”向“提质增效”深度转型,迈向农业现代化的新阶段。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