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顺市区出发,沿着省道S209一路向南车行2个多小时,便可到达安顺、黔西南两市州的交界处——紫云自治县猴场镇。地处麻山腹地的猴场镇与县内(外)7个乡镇交界,虽“四方交汇、商贸聚集”,却因“边远落后”“人多地少山区”,一度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如何打破制约“瓶颈”,变劣势为优势,实现兴业强镇富民?近年来,猴场镇坚持以“中心”思维引领改革方向,勇于“走出去”,跨区域“牵手”,变“近邻”为“亲人”,让“远亲”如“近邻”,充分发挥边界效应,主动构建发展共同体,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华灯初上,猴场镇政府所在地——猴场村仍如白天一样热闹和欢腾,购物、宵夜、娱乐,来自周边县乡的群众各取所好,喜乐平安。在这热闹和欢腾的背后,是当地警务人员的默默守护,彰显了警务机制改革成效。
猴场镇距县城44公里,东与宗地镇相临,西与四大寨乡接邻,南与黔西南州望谟县接壤,北与格凸河镇相连,是紫云自治县的南大门,也是县域南部商贸聚集中心,每逢周二、周三和周日,所辖的坪坝村、猴场村、猫场村是周边县乡群众的固定赶集地,热闹非常。目前,全镇有个体工商户2050家、注册企业207个,数量居周边乡镇之最。
召开联建产业联推专题会
“任何边界,都有一个中心点。”猴场镇就是这样的中心点。
2023年,猴场派出所被确定为“中心所”,负责统筹做好附近大营、四大寨协作所和南片区中心交警队的警务工作。突来的重任,给只有5名警力的猴场派出所出了个大难题。如何发挥“中心”的作用?猴场镇出招便抓住“中心”,聚焦“中心”。该镇在“联”字上下硬功实功,探索“组织联建联管、警务联动联调、警民联手联创”工作法,逐步构建了运行高效、事权明晰、警力过硬的警务体系新格局,有效化解了警力“缺兵少将”的尴尬。
同年底,猴场镇卫生院以其领先的医疗技术、设备和服务,成为全省首批50家县域医疗次中心机构之一,再次打破了区划限制,肩负起“中心”的职责。
猴场镇跨区域警务联建
得益“中心”所(院)的启示,猴场镇应势而动,调整“中心”效应策略其及运用,不断规范集贸市场、严格餐饮卫生检查、解决群众出行困难等,办好群众身边的一件件“小事”。以镇党委书记粟莉为班长的猴场镇党员干部还触类旁通,将“中心”的触角延伸到市州交界,他们主动联系黔西南郊纳镇和打易镇、黔南木引镇等,从森林防火到禁毒宣传、从土地违法整治到纠纷调处、从综合治理到医疗卫生等,方方面面达成了共识,形成了信息互通、监督互动、措施互补、成果共享的联管联治联建大格局。
随着“中心”效应的良好发挥,猴场镇区域位置、人口情况、交通因素等“利空”因素逐步变成了“利好”优势,“边界的中心”作用越来越凸显。
如同圆有圆心,边界也有它的核心区域。近年来,猴场镇锚定经济社会发展航向,探寻发展共同体之道,主动扛起“核心”的大梁。
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和省军民融合办的帮扶下,2024年以来,猴场镇小湾村、四合村、大田坝村,板当镇同合村、尅混村,格凸河镇格丼村等6个村“抱团”发展,并成立紫航公司,以6个村为重点,辐射带动全县农特产品的集中销售。6个村的党支部书记每年一换,轮流担任紫航公司董事长,加速了各村党建、经济、人才等发展,释放了“1+1>2”的驻村帮扶效应。
猴场镇成片的蓝靛产业
蓝靛农文药旅全产业链的发展就是其中一项帮扶成果。蓝靛也叫南板蓝根,是地道的中药材和天然染料,有极高的经济价值。有着悠久蓝靛栽种历史的猴场镇,目前有加工厂2个,种植户800余户。全镇4万多亩耕地、4万多人口,人均耕地不足一分的现状,却限制了蓝靛种植,鲜叶不得不从云南、湖南、广西等地进购。然而,“远水救不了近火”,干部群众们看着“转不快”的车间干瞪眼。
境内无闲田,邻里相守望,猴场镇党委政府向边界乡镇抛出了“橄榄枝”。今年1月14日,猴场镇蓝靛加工企业分别与小湾村等6村签订协议,约定按保底价收购各村村民种植的南板蓝根鲜叶,公司免费给予村民技术指导、加工培训等服务。通过这一举措,蓝靛种植面积从4500亩扩大到7000亩,有望缓解原料不足问题。
大田村柑橘种植基地
坚持“发展一村经济,带动一方产业”的思路,猴场镇因势而谋,在精品水果种植、特色香米产业等方面也作了“让利”,努力以“核心”建设促进邻里和睦,拉动周边共同发展。
深耕:绘制“同心圆”,互鉴互学共赢未来
“出路,走出去才是路。但走出去、留下来、稳得住才是硬道理。”近年来,猴场镇不断冲破空间局限,大胆“走出去,引进来”,与机关、学校、超市、企业“结对子”,先后成为贵州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吉林药学院等院校的研学基地,猴场蓝靛制药园还与称星药业、采芝林药业等企业签订了原材料长期供应协议。
正当区域发展前景广阔、干群干劲十足的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猴场现象”,令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出乎意外。
外出务工是猴场镇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全镇目前有约1.2万人外出务工,主要集中在宁夏、浙江、广东3地。对于猴场人而言,有着数十个供港蔬菜基地、本地用工缺口大的宁夏,能同时满足他们挣钱和“离乡不离土”的需求,4500多名猴场人已逐步转场到了宁夏青铜峡市、吴忠市、贺兰县等地,以种植、销售、运输蔬菜为主。历经种种,他们有的当了“农场主”,有的开办蔬菜公司,有的开起了以家乡人为主要消费群体的超市。
看到商机的猴场人岑小江,于今年初率先开通了猴场——青铜峡的客运线路,目前共有8辆长途大巴往返两地。小湾村的秦仕国从宁夏回乡后,带动全村30个村民种植科技含量好的高品质蔬菜。
勤劳、善良、聪明的猴场人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认可,当地陆续将工会驿站、子女托管中心、职工书屋、爱心妈咪小屋等普惠组织开办到“田间地头”,不断加强工人权益保障,并为身处异乡的猴场人设置了专门的农特产品展示区。
欲把“远亲”当“近邻”,猴场镇又一次发扬主动“牵手”的风格,将为民服务触角延展到了宁夏。
去年8月,粟莉带队到青铜峡市看望、了解猴场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时,迅速捕捉到“互鉴互学”的合作机遇。她当机立断,立刻以瞿靖镇为重点,展开对当地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的拜访交流,寻求更多合作方式;今年3月,瞿靖镇法庭回访猴场。双方在交流“枫桥经验”的同时,就下一步协作达成了初步共识,拟签定框架合作协议,建立流动党支部,开展跨省基层党委联建系列工作……
“‘猴场人勤劳付出,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瞿靖镇有关领导说的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们,两地群众先迈出了合作共赢的第一步,我们没有理由不顺势而为,搭建起全方位合作的桥梁。”粟莉介绍,猴场镇目前有70多位“能干人”在宁夏,其中有7名党员,“头雁”带“群雁”,领着猴场人“发家致富”。
山深不偏远,边界有远戚。猴场镇以党建为抓手,让外出的务工者稳岗就业,让在家的坚守者安居乐业的同时,与越来越多的近邻、远亲,携手共绘着“同心圆”。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洪文洁 伍水清 王蓉 郝媛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