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韦兰的名字家喻户晓。今年“五一”劳动节前夕,韦兰荣获“贵州省先进工作者”称号,这一荣誉是对她17年来坚守岗位、无私奉献的高度认可。
2008年,当韦兰第一次戴上警徽时,她便在心底立下誓言:“要让这身藏蓝成为百姓心中的安全感。”从刑侦大队到经侦大队,再到白马湖派出所,她的岗位在变,但初心始终未改。在白马湖派出所担任教导员期间,她参与处理的治安和纠纷案件多达600多起,协助破获各类刑事案件近70起,群众称她为辖区的“活地图”和“解铃人”。
“警察同志,快来看看吧,他们又打起来了!”2023年深秋的一个傍晚,韦兰接到报警,辖区内两位七旬老人因菜地边界问题吵起来。赶到现场时,双方亲属已聚集十余人,争吵声此起彼伏。韦兰立即跑到两位老人中间说:“大爷,您看看我,我是小韦啊,咱们有话好好说。”她的声音里带着布依族特有的温柔韧性,让剑拔弩张的气氛瞬间缓和。随后,她蹲在田埂上,用布依族方言耐心倾听双方诉求,从邻里情谊谈到子孙榜样,从法律责任说到农耕常识,整整三个小时,直到双方握手言和。
这样的场景,不过是韦兰日常工作的缩影。面对工地劳资纠纷,她连续三天蹲守调解,为农民工追回薪资;处理商铺噪音扰民投诉,她自掏腰包为商户购置隔音设备;甚至连婆媳吵架、宠物走失这类“鸡毛蒜皮”,百姓也习惯找她“评理”。“群众愿意找我,是因为信我。”韦兰常说,“把每一起纠纷都当成自家事办,就没有解不开的结。”
韦兰看望她帮助过的孩子
除了执法办案的雷霆手段,韦兰还有着细腻温柔的另一面。在白马湖街道,辖区留守儿童口中的“警察妈妈”,是她最珍视的“头衔”。
2019年,韦兰在走访中发现黄马社区三姐妹因父母失联、户口缺失无法入学。看着蜷缩在破旧木床上的孩子,她红了眼眶:“别怕,阿姨带你们回家。”接下来的一个月,她往返民政、教育、卫健等部门20余次,翻山越岭找到孩子的远房亲属做笔录,甚至自掏腰包垫付亲子鉴定费用。当崭新的户口簿送到孩子手中时,大女儿突然扑进她怀里,轻声喊了句“妈妈”。如今,三姐妹不仅顺利入学,还成为由韦兰发起、联合企业和公益组织成立的“爱心基金”的首批受益人。
“韦妈妈,我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了!”2022年夏天,家住白马村的小娟哭着给韦兰打来电话。这个曾因贫困险些辍学的女孩,在韦兰牵线的1万元爱心资助下,从大山走向了兰州大学。如今,已是研究生的小娟每逢假期都会回到镇宁,在韦兰的组织下为留守儿童义务辅导功课。“韦阿姨教会我,被光照亮的人,也要成为别人的光。”小娟说。
作为镇宁自治县公安局第八党支部书记,韦兰始终把队伍建设放在心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她常对民警说。每天清晨,她总是第一个到所里整理案卷;遇到危险任务,她永远冲在最前面;民警家里有困难,她悄悄帮忙联系医院、协调孩子入学……在她的办公桌上,常年放着一本《党支部工作手册》,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每位民警的思想动态和家庭情况。在她的带领下,白马湖派出所党支部先后获评贵州省公安派出所“四强”党支部,2个党支部、2名党支部书记荣获镇宁自治县县直机关创建模范机关先进党支部和先进标兵 。
进村寨开展宣讲
2022年,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韦兰深感责任重大。参会期间,她认真记录、深刻思考,回到安顺后,她就马上带着笔记本走进社区广场。“党的二十大报告里说,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怎么实现?就是要把老百姓的‘急难愁盼’一件一件办扎实。”在社区榕树下,她用布依族群众熟悉的“摆龙门阵”方式,将党的声音翻译成“家乡话”。三个月里,她走遍13个村寨、学校、企业,开展宣讲21场,听众超过3000人次。每次宣讲结束,总有人拉着她的手说:“听韦代表讲,我们心里亮堂多了。”
面对“贵州省先进工作者”的荣誉,韦兰显得格外平静。“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所有基层民警、辅警共同拼出来的。”她指着警服上的警徽说,“每当看到老百姓眼里的信任,就觉得所有付出都值了。”
如今,在镇宁的大街小巷,还总能看到身着藏蓝的韦兰穿梭忙碌的身影。她是孩子们的“警察妈妈”,是商户们的“调解专家”,是同事们的“主心骨”,更是百姓心中的“平安守护者”。17载从警路,她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温暖民心,让警徽在为民服务中闪耀光芒。正如她常说的:“穿上这身警服,就意味着一辈子的责任与担当。只要群众需要,我就会一直守在这里。”
安顺日报融媒体中心记者
罗野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