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的温度,让每一件器物都成为孤品。”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兴义市谷仓制物陶艺工作室90后匠人龙一弘以陶土为媒,将贞丰县挽澜镇窑上村的百年窑火与现代咖啡文化相融,让一杯一器承载山水灵韵,一陶一土焕发文化新生。越来越多的黔西南青年匠人正以一种新的姿态讲述着黔西南的文化故事。
一场创新与泥土的双向奔赴
2019年,龙一弘将收藏爱好与咖啡技艺结合,在兴义体育中心闹中取静的地方创办“古仓咖啡馆”。
店中古字画、瓷具等老物件与手冲咖啡壶共同对话,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轻盈在此碰撞出别样火花。
为寻找更契合咖啡特性的器皿,2024年,龙一弘赴景德镇系统研习陶艺。在打好制作基础后,寻找拥有本地特质的陶土成为龙一弘新的期盼。
“我走访过黔西南多个传统制陶村镇,但大部分窑火已熄。”龙一弘回忆道。最后在贞丰县挽澜镇窑上村,这个隐匿于喀斯特山区的村落,发现至今仍有匠人坚守土陶烧制技艺。相较于景德镇高岭土的温润如玉,黔西南的陶土细中带粗。带着百斤陶土带回工作室,一场关于“创新与泥土”的创作实验就此开启。
当指尖触碰的窑上村陶土,再经过一千多摄氏度的窑变后,独特的颜色及效果意外的呈现了独特的质感。
数据印证文化共鸣
今年年初,龙一弘将工作室的手作杯上线尝试销售。“没想到除了制作,每天还过上打包的生活。”
每月300余件杯子器皿不断收获好评。评论区里,“太独特了”“很有质感”等反馈高频出现。
龙一弘的订单数据显示,粤港澳大湾区消费者占比最高,这些跨越千里的订单,走进了各地的咖啡馆,黔西南的窑火也温暖了沿海都市的清晨。
“三个人每天加班,一个月也只能制作500余件,但不敢盲目扩量。”龙一弘抚摸着未上釉的泥胚说,“每道指纹、每处釉痕都是不可复制的生命力。”这种对“独一无二”的坚持,恰是手作器物的魅力所在。
“下一步的计划就是做系列产品。”龙一弘规划着,杯子中要融入黔西南的山水、民族文化、人文等元素。“还要去博物馆好好找找时代的脉搏,探寻本地文化的发展线。”
从器物到生活美学的破圈
除了杯子器皿,在黔西南,文创革新正形成燎原之势。
兴义茶木道品牌形象店以非遗“布依八音坐唱”为灵感,结合黔西南州特色“红茶”。冲泡时,茶汤的清香旁伴随着乖巧可爱的布依娃娃,形成“可观可品”的沉浸式体验,让红茶滋味与民族文化在舌尖共舞。
此外,该店设计的文创手信茶及文创酒等,将黔西南的文化与茶叶、酒完美结合,无一不展现了黔西南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万峰林景区中的文创店中,融合扎染、布依族、山水等元素的文创产品,也将传统的工艺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独特的创意及设计,让游客在观赏之余,收获一份独一无二的纪念及伴手礼。
“最好的文创,是让文化自己‘长’进生活里。”当这些文创产品跟随游客和物流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黔西南这片土地正以创新之姿,将文化基因注入日常器物,这些器物在时光的沉淀中,愈发香远益清。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祝庆庆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