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品牌作为农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其培育对于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增强市场话语权、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黔西南州农业特色资源丰富,但品牌化程度与产业潜力仍存在差距。因此,以品牌建设为抓手,推动农业产业从“资源依赖”向“品牌驱动”转型,聚焦品牌定位、品质管控、品牌营销和品牌支持四大核心要素,健全全链条品牌发展体系,助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精准品牌定位
精准定位品牌,是驱动黔西南州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有力引擎。精准的农产品品牌定位,能够深入挖掘乡村特色资源,塑造出独具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助力“土字号”“乡字号”产品迈向更广阔的市场,从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夯实乡村经济的基础。
一是深度挖掘品牌特色。引导农产品经营者深入调研和分析自身产品特点,充分挖掘历史文化、产地环境、品种特性、传统种植养殖工艺等独特优势。黔西南州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农耕历史,如布依族的农耕文化、苗族的刺绣文化等,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可将这些文化元素与农业产业相结合,以民族文化底蕴赋能农产品品牌建设,可有效构建差异化的品牌价值体系。例如,在农产品包装上融入民族图案和文化故事,能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情感认同,使农产品从同质化的物质商品升华为承载地域文化的精神符号,构建起文化赋能品牌,品牌传播文化的良性生态。
二是明确目标市场。借助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精准界定目标消费群体。根据目标客户的年龄、性别、消费习惯、收入水平等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包装设计、宣传语创作和产品定价。对于高端农产品,应聚焦高收入、追求品质生活的消费群体,采用精致的包装和高端的营销渠道进行推广。
三是清晰界定品牌功能属性。品牌经营者要明确品牌在功能属性和情感诉求方面的核心定位,避免摇摆不定。品牌经营者应专注于突出产品的主要功能或情感价值,如强调农产品的健康、安全功能属性,或赋予品牌地域文化、乡愁等情感内涵,使消费者能够清晰理解品牌核心。
强化品质管控
品质管控是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的根本基石。品质管控是品牌培育的内在支撑,品牌培育是品质管控的外在动力,二者协同共进,才能让农产品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并实现长远发展,为农业产业的可持续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加强标准化建设。制定和完善农业生产标准体系,从种植、养殖到加工、包装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按照标准操作。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引导农户和企业规范生产行为,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以兴义市的烤烟种植为例,通过标准化种植技术的推广,提高了烤烟的品质和产量。因此,行业协会应结合国家标准和地方实际,牵头制定统一、严格的农产品生产标准和质量管控体系,涵盖种植养殖、加工、储存等各个环节。从原料选取、生产加工到成品检验,制定涵盖生产、加工、包装全流程的严格标准。如晴隆脐橙,统一果实大小、外观、甜度等标准,确保品质稳定。
二是优化供应链管理。加大对冷链仓储、物流设施的投入,引入先进的保鲜技术,建立从产地到餐桌的全程冷链配送体系。同时,利用大数据优化物流路线,提高配送效率。
三是建立品质持续优化机制。品牌企业要建立完善的消费者反馈机制,及时收集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对产品进行质量评估和优化升级,保持品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引入先进生产设备和技术,持续提升产品品质稳定性。
创新品牌营销
品牌营销对于培育农产品品牌意义重大,是塑造农产品品牌形象、提升品牌竞争力的关键手段。创新品牌营销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还能带动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传播乡村文化,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整合多元渠道。在信息爆炸时代,农产品经营主体应在线上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电商直播、短视频等新兴渠道进行产品营销,展示产品制作过程、使用场景等,增强消费者互动与体验,使农产品可以迅速进入大众视野。例如,不少网红通过直播带货,将深山里的优质农产品推广到全国各地,让原本滞销的农产品成为畅销品,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这种创新营销方式打破了地域限制,拓展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使乡村特色农产品有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线下举办产品发布会、参加行业展会、开设品牌体验店等,以此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如黔西南州重点推出“贵州菜心”品牌,通过电商平台营销,成功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成为知名蔬菜品牌。
二是加大营销投入。政府设立农产品品牌培育专项资金,企业和农户也可合理增加品牌营销预算,通过与专业营销机构合作,制定年度营销计划,保证品牌宣传的持续性和创新性。
三是提升营销团队专业素养。加强对农产品品牌营销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市场敏锐度;定期组织营销人员参加行业培训和研讨会,学习先进的营销理念和方法;引进专业的营销人才,充实品牌营销团队力量;建立科学的营销效果评估机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营销策略,提高营销效果。
加强品牌保护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强化农产品品牌保护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内容,更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手段。
一是增强品牌法律保护意识。引导农产品品牌所有者及时进行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对品牌名称、标识等进行全方位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品牌保护法律屏障。对于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产品品牌,进行防御性商标注册,防止被抢注,保护品牌知识产权。在当下竞争激烈且知识产权意识日益提升的市场环境中,众多知名农产品品牌纷纷采取注册防御性商标的策略,以巩固自身的品牌地位,维护品牌形象。例如,享誉全国的兴仁薏仁米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有效防止他人的恶意抢注和不正当使用,确保其在市场上的独特标识和品质信誉,有力保护农产品品牌。
二是树立长远品牌发展理念。引导农产品经营者树立长远的品牌发展战略,注重品牌的长期培育和提升。鼓励企业加大对农产品创新和品牌升级的投入,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建立品牌文化,增强品牌的情感价值和消费者忠诚度。
三是完善品牌维权机制。加强农产品市场监管,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巡查力度,建立快速维权机制,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对农产品进行溯源监管,及时发现和查处假冒伪劣产品,维护品牌声誉和市场秩序。例如,普安红茶通过防伪标识、区块链溯源系统等手段,防止假冒产品扰乱市场。完善农产品品牌法律法规,填补法律空白,为品牌维权提供更有力的法律保障。鼓励品牌所有者积极维护自身权益,降低维权成本,提高维权成功率。
增强品牌支持
增强品牌产业支持,能够为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营造全方位、多层次的优质发展环境,构筑起坚实的发展条件,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投入到乡村振兴中,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培养引进专业人才。政府、高校和企业应加强合作,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和职业院校可开设农产品品牌建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懂农业、懂市场、懂品牌运营的复合型人才。企业应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吸引优秀人才。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部专业人才投身农产品品牌建设。
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地方政府要加大资金支持、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力度。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确保政策落地见效。设立农产品品牌建设专项奖励资金,对品牌建设成效显著的企业和农户给予奖励。
三是提升产业协同性。加强农产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组织形式,促进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保障各环节企业的利益;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产业协同效应,共同提升农产品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此外,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农业产业为基础,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开发农事体验、观光采摘、民俗文化体验等旅游项目,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产业附加值。例如,兴义市万峰林景区周边,依托当地的油菜花、水稻等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一、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总之,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征途中,黔西南州应以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为着力点,积极推动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将资源优势有效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的多赢目标,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活力。(作者系中共黔西南州委党校讲师)
作者:黄辉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