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复杂的蝴蝶纹样,一个绣娘十天才能完成一个,但一台机器一天就可以完成120多个。”在施秉县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数字化苗绣云工厂,公司总监龙宇向参观人员介绍着产品。
作为“90后”返乡创业青年,龙宇用一根银针串联起千名绣娘的指尖梦想,将传统苗绣推向现代市场。五年间,他带领1000余户村寨妇女就业增收,让苗绣从“自绣自穿”的手艺蜕变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2024年4月,龙宇荣获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成为新时代青年扎根乡土、传承创新的典范。
让手艺“活起来”
2016年,24岁的龙宇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施秉县——一个“用美丽回答一切”的苗乡。这里,苗家姑娘“会走路就会跳舞,会拿针就会刺绣”,苗绣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项技艺逐渐沦为“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绝活,绣娘们空有精湛手艺,却难以为家庭增收。
“不能让苗绣断在我们这一代。”龙宇的母亲是省级非遗苗绣传承人,从小耳濡目染的他深知:传承需要创新,更需要市场。
返乡后,他接过母亲手中的绣线,成立“舞水云台旅游商品开发有限公司”,立志将苗绣从家庭作坊推向产业化。
起初,村寨妇女们对“集中生产”充满疑虑:“绣花还能当工作?”龙宇挨家挨户动员,承诺“包培训、包材料、包销路”。
他组织绣娘们成立合作社,在基地统一培训、统一标准,并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夏天配风扇,冬天装暖气,每日提供工作餐。渐渐地,绣娘们发现,手中的针线不仅能绣出花鸟鱼虫,还能“绣”出每月2000元以上的稳定收入。
让苗绣“走出去”
传统苗绣工艺复杂,一件绣品往往需要数月完成,难以规模化生产。龙宇意识到,要让苗绣真正“活”下去,必须破解“产业化”难题。
他与团队制定标准化生产流程——将绣品分解为设计、配色、刺绣、质检等环节,绣娘按专长分工协作;同时引入机械化辅助工具,提升效率的同时保留手工精髓。
从2022年3月开始,公司就积极把传统苗绣产业进行数字化转化,搭建“贵州舞水云台苗绣工业互联网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汇聚了1297个绣娘的数据库,每个绣娘擅长什么绣法,都分门别类清清楚楚地呈现在平台上。
“当公司接到大订单时,可根据这个数据库显示出来的信息,及时、精准地给绣娘分发订单,提升了产值和生产效率。”龙宇说。
“以前绣娘们各自为战,现在我们是‘流水线工匠’。”绣娘潘秀兰对此深有感触:“过去绣一件嫁衣要半年,现在团队合作,两个月就能完成,收入翻了三倍!”
标准化生产不仅让绣品质量更稳定,还吸引了国内外订单。2023年,公司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苗绣产品远销广州、上海甚至海外。
为拓宽市场,龙宇还推动苗绣与现代设计融合。他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研发非遗服饰,与华南农大艺术学院共创“香云故里”品牌,将苗绣元素融入箱包、家居饰品等潮流单品。一款绣有苗家图腾的丝巾,在电商平台单月销量破万件。“我们要让年轻人懂得,苗绣不是‘老古董’,而是时尚符号。”龙宇说。
让振兴“有温度”
在龙宇看来,苗绣产业不仅是经济项目,更是“造血式”扶贫工程。他联合政府、高校开展技能培训,将“自绣自穿”的妇女培养成专业匠人。5年来,基地累计培训绣娘129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六成。
“培训不是走过场,而是真刀真枪学本事。”绣娘杨正英回忆,龙宇常邀请设计师授课,教她们如何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结合。培训结束后,学员可直接上岗参与订单生产,实现“结业即就业”。
如今,许多绣娘从“围着灶台转”变为家庭经济支柱,有人甚至攒钱供孩子上了大学。
龙宇的梦想不止于此。2022年,他与贵阳幼儿师范学院共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中心”,为大学生提供非遗实践平台;2023年,发起“非遗1+1”计划,推动不同门类传承人跨界合作。2024年推动苗绣产业数字化发展,建设苗绣AI大模型数字平台,让传统与现代结合,让非遗科技化创新发展。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人接力。我们要让苗绣成为一座桥,连接传统与现代,也连接大山与世界。”龙宇说。
从返乡创业到带动就业,从技艺传承到产业创新,龙宇用一针一线绣出了一条独具民族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而这条路,正随着绣娘们的笑语,向着更远的未来延伸。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