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镇远县创建烟叶产业综合体,连体大棚在烤烟移栽后种植蔬菜——一年闲八月的育苗工场“再就业”
日前,黔东南州镇远县涌溪乡田间地头换了“新装”,一条条烟垄错落有致,一行行地膜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闪。
过去,当阡陌田野铺展开银色画卷之时,就意味着工作了4个月的烤烟育苗工场即将“歇”下来,进入长达8个月的“沉睡期”。
“现在闲不下来咯。”镇远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副经理蔡翼杨说,5月开始,这些育苗工场就要开始新的工作。
去年,位于镇远县涌溪乡的水塘育苗工场在完成烤烟育苗任务后,实现了“再就业”,6个设施齐备的连体大棚里,“入驻”了近年来市场上流行的“网红”蔬菜贝贝南瓜。
“一个面积近1000平方米的连体大棚,可种植1000株贝贝南瓜,可产贝贝南瓜三四千斤。”蔡翼杨给记者算起了账,光这一项一个连体大棚一年就可增收七八千元。“今年准备继续与公司合作种植贝贝南瓜。”
烤烟育苗工场“再就业”背后,是镇远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创建烟叶产业综合体,激活沉睡资源的有效探索。
作为黔东南州烤烟种植大县,镇远县烤烟常年种植面积在3.6万亩左右,由此催生了5个育苗工场。
每年1月,各个烤烟育苗工场的大棚开始复苏进入育苗阶段,又在4月底5月初烤烟移栽结束后陷入沉寂。年复一年,周而复始。
激活沉睡资源,镇远县破题之道是以农业机械、育苗大棚、密集烤房等设施为载体,通过政府扶持、烟草投入,不断完善设施设备,创建烟叶产业综合体。
“大棚设备越来越先进,也更加智慧。”水塘育苗工场育苗队队长向微微亲历了育苗工场的升级变化,“现在都不用进大棚,在外面用手机扫一下二维码,各个大棚的情况都了如指掌。”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镇远县已建成覆盖全县马坪、水塘、魏家屯、江古和金盆5个育苗工场的烟叶智慧育苗信息系统。该系统集成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环境监测等技术,可实时监测棚内温湿度、水肥浓度等数据,可实现育苗环境精准调控并建立异常预警机制,确保烟苗始终处于最适宜生长环境。
在水塘育苗工场,镇远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副经理蔡翼杨用手机扫一扫大棚外张贴的二维码,一键即可进入烟叶智慧育苗信息系统。轻轻一点,5个育苗工场内各个育苗棚的详情尽收眼底,7天内的用水量曲线、15天的肥水率波动,与去年同期数据的对比一目了然。
装上了“智慧大脑”的烤烟育苗工场,为设施综合利用及多产业融合打下了基础。
“全县5个育苗工场共有设施完备的连体大棚30个,在闲置期开展‘两菜两瓜’(甘蓝、生菜、贝贝南瓜、羊角蜜甜瓜)种植,每个大棚每年可增收万元左右。”蔡翼杨告诉记者。
据介绍,2020年,镇远县在涌溪乡开始建设黔东南州第一个烟叶产业综合体,逐步形成以烟为主,融合绿色蔬菜、生态大米及生态养殖等多产业配套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同时,按照“公司+合作社+村委会+农户”方式,利用育苗大棚及烤房闲置期,种植“两菜两瓜一菇”,构建烤烟全环节多元增收产业链。
在镇远县马坪烟叶烘烤工场,38座标准化烤房已利用闲置期培植鹿茸菇,年产值达到64万元。
“我们还在与相关部门、公司、合作社等洽谈,不断探索育苗大棚、烤房闲置期的综合利用,进一步盘活闲置资源。”蔡翼杨表示。(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熊诚 陈丹)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