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文化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聚焦 > 国内文化  
双馆联动:打造“剧院+博物馆”文化新范式
贵州文化网 发表于:2025-05-09 00:40:54 来源:中国日报网 作者:王旭 点击: 评论:0

5月7日,距离舞剧《天下大足》在深圳的演出还有两天,主演见面会在深圳博物馆举行,吸引了近200名艺术爱好者及媒体代表到场。深圳滨海艺术中心与深圳博物馆特意安排了一场题为“契斋藏印”×舞剧《天下大足》的艺术跨界活动,提供了一次融合文物展览、舞台艺术与学术研讨的沉浸式文化体验。

据介绍,这是深圳滨海艺术中心与深圳博物馆的首次深度合作,通过“展览+演出+讲座”的立体化呈现,探索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新路径。深圳博物馆馆长黄琛在致辞中表示:从“契斋藏印”的文人雅趣,到舞剧《天下大足》的匠人史诗,是一次打破传统边界,让文物“活”起来,让艺术“走”出来的双向赋能。未来,深圳博物馆将持续搭建跨界融合平台,让文化之光照亮更多人的精神世界。

此次双馆合作突破了传统剧场边界,观众既能在博物馆静观篆刻艺术的精微,又能在剧场感受石刻舞剧的震撼,形成“从观展到赏剧,再到思悟”的完整文化体验链。两大深圳文化地标未来也将持续推出展览与演出的联动活动,构建城市文化体验新场景。

主演见面会:石刻无言,以舞传情

 

在《天下大足》主演见面会上,黄琛馆长与领衔主演孟庆旸、朱瑾慧、何仲达、郝雪瑞深度解读了这部舞剧的艺术创新与文化内涵。黄琛馆长分享道:“大足石刻融合中原汉族文化元素,其生活化特色独具魅力。”舞剧通过小福的成长故事展现匠人精神传承,以“耙耳朵”等细节呈现川渝民俗。孟庆旸还特别分享了塑造媚态观音的心得:“以松弛肢体传递庄严与灵动,每场演出都是一次自我净化。”舞剧巧妙运用可旋转石窟装置与多媒体技术,将东方写意美学融入舞剧,让千年石刻艺术焕发新生。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令现场观众对即将上演的舞剧《天下大足》充满期待。

从崖壁到舞台:石刻艺术的当代演绎

 

舞剧《天下大足》从生动的石窟艺术中汲取创作灵感,用舞剧唤醒沉睡的文物,让文物“活起来”“动起来”。从生动的石窟艺术中汲取创作灵感,通过现代舞台艺术使大足石刻中的各色人物造像跃然舞台,北山媚态观音、水月观音、宝顶山吹笛女、养鸡女等经典形象得以艺术还原。舞剧以10个篇章展现从“缘起”到“不息”的完整叙事,讲述了“人间小满,天下大足”的舞剧创作理念。既有开凿场景中展现重庆男儿的刚健舞姿,又有表现宋朝川渝人民的生活化片段。

舞台设计打造跨时空视觉盛宴:左右高悬风化崖壁造像,中央镜面既似崖壁又若穿越时空的窗口,在古朴光影与现代数字艺术的虚实融合中,以“照见自己,照见众生”的舞美理念,将崖壁众生与当代人民深刻链接。这种匠心独运的设计让观众感受岁月凝固于石间的未完诗篇,传递着生生不息的匠心精神。

 

此次跨界活动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次难得的艺术体验,更探索了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通过展览、舞剧、讲座、互动等多种形式的有机结合,让沉睡千年的石刻艺术以全新的方式走进现代人的生活。

5月9日至10日,舞剧《天下大足》将于深圳滨海艺术中心上演。(中国日报深圳记者站王旭)

贵州文化网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闻权威媒体,贵州文化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之目的,并不用于商业用途且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果侵犯贵处版权,请与我们联络,我们将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本站出处写“贵州文化网”的所有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均受版权保护,转载请标明出处和作者。
分享到:
更多精彩内容首页 > 要闻聚焦 > 国内文化
>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版权声明 |人员查验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5-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贵州文化网版权所有

主办:贵州文化网融媒体中心 技术支持:贵州中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投稿邮箱:207656212@qq.com 商务合作QQ:207656212 手机15086320111(微信同号)

黔ICP备12003314号-2 备案标识贵公网安备52050202001313号